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64〉法國龍艾 法餐少不了她

 


文、圖/蔡以倫

若想用一種香料勾出法餐醬料靈魂,法國龍艾(French Tarragon)必不可少。

法國龍艾(以下簡稱龍艾),又稱龍蒿,菊科植物。葉長而細,如鐮刀狀。外型並不特殊,入口咀嚼方為精采,味覺變化高雅豐富。新鮮龍艾,有甘草、八角茴香與羅勒綜合風味,十分奇特。朋友在農園裡試嘗,直說味道像極「五香瓜子」調料,甜甘香兼具,比喻傳神。

龍艾濃郁清新,很適合搭配魚肉蛋類料理,去腥增香。法餐精髓在於醬汁,用蛋、奶油、檸檬、醋製成荷蘭醬(Sauce Hollandaise),順滑濃香,與各種蔬食、肉品都能搭配。龍艾切細放入荷蘭醬,既能配色也能增加口感,用法如同義大利芹,口感更為上乘。

龍艾濃香回甘,也適合與酸性調料或雞尾酒組合。法餐廚櫃裡會擺上龍艾醋,是龍艾與米(果)醋浸泡而成,製作沙拉、歐姆蛋(Omelettes)或牛排時,都可派上用場。法式牛排醬汁Bearnaise就有龍艾醋的迷人風味。

龍艾源於西亞,後傳至歐洲,成為西法等國餐桌重要香料。研究指出,龍艾有抗菌、抗寄生蟲作用,曾在中古歐洲用以對抗瘧疾。近年則發現,龍艾有促進消化、改善睡眠與利尿作用。

自種龍艾難度適中,從大型花市可買到盆栽。戶外向陽,成長好且香氣足。龍艾耐旱,排水要好,切記不用多澆水,避免爛根死亡。若能地植,可長高至半公尺,花季時開小黃花,賞心悅目。龍艾種子發芽不易,我嘗試多次,均鎩羽而歸。但扦插不難,若想體會龍艾風味,建議從取得植栽開始。

若真找不到龍艾入菜,試著用茴香、甘草和羅勒代替。台灣西餐領域,早期將龍艾誤譯為「茵陳蒿」,後者葉如茴香細絲狀,兩者風味外型均不同,別搞混了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63〉紅刺蔥 是樹不是蔥

 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
若要從原生種植物找出一種台灣特有香料,又兼具栽培容易等條件,紅刺蔥肯定是標準答案之一。

紅刺蔥是樹不是蔥,甚至連蔥的味道都沒有,風味綜合了柑橘、檸檬與椰奶香味,讓人喜愛。原住民飲食,採集紅色嫩葉做為香料,爆香、煮湯,或將鮮葉剪碎,用法如蔥。樹幹上長滿刺,連嫩枝也是,這些特徵讓她有了「紅刺蔥」的美名。

紅刺蔥屬性偏溫,全株都可藥用。民間用乾燥根部泡製藥酒,有袪風除濕、活血散瘀效用,內服或外搽都可。葉片用於料理,可除肉腥味,中和寒涼食材的毒性。

紅刺蔥植株分公母,雌株天寒後開花,會結成如山胡椒的種子,公株僅開花不結果。她的種子也被採集做為香料。由於刺蔥葉乾燥後風味消失,刺蔥種子的特殊氣味,如今也常出現在創意烘焙、特色料理中,讓人驚艷。

紅刺蔥也被稱為食茱萸,但與中藥吳茱萸、山茱萸為不同植物,常有混淆。唐代詩人王維憶舊人,寫下「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」,其中茱萸是指吳茱萸,全株有香氣,嫩枝種子隨身戴,古代用以驅邪增壽。吳茱萸種子古來與花椒、薑並列為「三香」,非指刺蔥。

紅刺蔥可透過種子繁殖,由於種殼較厚,泡水才會發芽。鳥類扮演搬運種子任務。透過鳥類採食,隨糞便落地後發芽,山區野地常有自生紅刺蔥。我在淡水山區種的紅刺蔥,就是天上飛來的禮物。

若要將紅刺蔥做為香料,切記不要讓她長高,適當截頂促成分枝。長高後的紅刺蔥葉脈與枝幹上的刺會消失,因長高後不需尖刺來保護,自然退化,香氣就會消失。

我愛原民風味餐「刺蔥馬告雞湯」,風味配置極佳,辛香果香與奶香,暖身又暖心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62〉歐當歸 天然美級調味


 

文、圖/蔡以倫

歐當歸(lovage)在台灣或許知名度不高,但是她藥食均可,風味獨具,且栽培不難,是很有潛力的新興蔬菜。

有很多加諸於歐當歸的名稱,讓我們對她有些粗淺認識。被稱為「歐當歸」,是指她與中藥材「當歸」在風味、藥性上相近,皆以地下根為藥用部位,但兩者藥效上不能完全取代。

歐當歸也被稱為情人香芹,英文名lovage中有love,也讓她被形容成催情植物。其實是她的風味濃郁,提煉成香精、製成香水,遮蓋體味,自然成為愛侶助性良伴。

歐當歸源於西亞與地中海,應用歷史已超過千年。莖葉切碎可入湯汁,或與肉類、沙拉相伴。味道與用法類似義大利芹,但比台灣常見芹菜風味更為濃重,有點類似芹菜與茴香的混合體。我用歐當歸葉搭配淡水魚丸煮湯,略加黑胡椒調味,味蕾瞬間開啟,小吃變成異國美食。

歐洲人常用歐當歸入菜,用法如義大利芹,但風味上類似加了「美極」(Maggi)調味料,因此有人將其稱為 Maggi Herbs,可想像,歐當歸有很好的提鮮作用。在養生風潮下,減少不必要食品添加劑,很多人轉而應用天然食材原味,歐當歸莖葉種子都是很好的鮮、鹹、甘味來源。

歐當歸味辛、性微溫。以根部入藥,有健胃、祛痰、通經、活血與利尿作用。但採集根部後植株就完成使命,不如多利用莖葉入菜,可重複採收。

台灣菜市場偶可見販售本土種的「山當歸」,風味濃郁,與歐當歸的味道系出同門。但山當歸葉更為老厚,要切碎才好食用。兩者都可拿來煎蛋,做為藥膳雞湯調料,用法互通。

還有一種繖型科近親植物,源自日本,稱為「明日葉」(Angelica keiskei),是食葉為主的保健食材。3種植物各有近似,各擅勝場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61〉香椿 長壽木

 


文、圖/蔡以倫

總有些食材,兒時覺得刺鼻不愛,長大後卻如獲至寶,彷如倒吃甘蔗,漸入佳境。是的,我說的就是香椿。

香椿是源於中國的古老植物,《莊子.逍遙遊》就描述,「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歲為春,八千歲為秋」。大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做自己的一年,椿樹因此有長壽木之稱。後人藉「椿」字做為對父親尊稱,意喻福壽綿延。

香椿營養價值豐富,「食用香椿,不染雜病」。尤其維生素E含量高,有助抗氧化與抗衰老作用,是常見果蔬抗氧化能力佼佼者。維生素C與胡蘿蔔素等則有助於增強免疫力,美白潤滑肌膚。香椿葉含多酚類、黃酮類等活性物質,研究指出有益抗腫瘤、降血糖與調節血脂。

香椿是落葉喬木,春季長出新芽,有「樹上蔬菜」美稱。深紅色嫩芽纖維質少,容易入口,是最佳嘗鮮時刻。但研究指出,香椿葉含亞硝酸鹽較高,建議川燙1分鐘後再烹製,能有效去除九成亞硝酸鹽,食用上較為安心。香椿拌豆腐,用香油簡單調味,清爽香醇,有開胃健脾、清熱利濕功效。

宗教素食忌「五辛」,不食蔥韭蒜等食材。帶特殊風味的香椿,成了素食餐桌必備品。我到素食餐廳,喜歡點香椿拌麵,香椿碎葉加上適當調味,賦予嗅覺和味蕾刺激,讓人食指大動。

也見人採集香椿葉,除去葉梗,乾炒去水分,後用研磨機磨粉保存。白飯、菜肴上輕撒香椿粉,香氣十足,用來炒飯也合適。

香椿也是養生茶飲潛力明星。由於香椿味衝,建議不要單方飲用,一般人接受度低。複方組合,減少香椿比例,方是上策。我用香椿、白鶴靈芝、檸檬草、香蜂草與甜菊組合泡茶,東西合璧,飲者驚豔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60〉台灣土肉桂 香甜又帶辣

 



文、圖/蔡以倫

有一種香料植物,香甜、辛辣,兼具果香與花香氣味,更重要的是,還是台灣原生種。聽來夢幻,但她卻有個樸實名稱:「台灣土肉桂」(以下簡稱土肉桂)。

土肉桂與肉桂是不同的植物。坊間所見肉桂(粉),產地來自中國、印度與越南,主要從肉桂樹皮切割取得,經曬乾成藥材,或研磨後成為香料。樹皮經環形切割後的肉桂樹就功成身退,完成使命。但土肉桂使用部位則是葉片,不影響原樹生命,採摘後還能繼續生長,避免砍樹,資源永續。

在風味上,肉桂性溫濃烈,但土肉桂葉入口咀嚼,所含「肉桂醛」成分竟有令人神往的香甜滋味,天然代糖,食後回甘,甚是療癒。就料理、烘焙而言,土肉桂完全能取代肉桂,獨特香甜味甚有超越肉桂之處。專家指出,土肉桂葉所含對身體有害的香豆素(肝毒性)成分甚低,更適合食用。

土肉桂植栽在花市或林務局網站可購買。早年業者曾從中國引進當地也稱土肉桂的「陰香苗」,因從葉片脈絡難以辨識,造成市面混淆,但兩者價差可達10倍。陰香口感辛辣不甜,春季發新芽時,嫩枝呈現紅色,土肉桂則為綠枝;土肉桂葉背為灰白色,陰香則為淡綠色。

生活應用時,要取較老的土肉桂葉片,風味較足,嫩葉無味。提煉成純露,或泡溫水飲用、入菜料理,都屬低糖飲食,療癒身心。由於其性溫,可促進腸胃消化,研究指出有降三高作用,是很有潛力的本土保健植物。

肉桂是國人熟悉並常見的香料,奶茶、熱紅酒、cappuccino、肉桂捲等都可見其蹤影,可嘗試用土肉桂葉取代,做成台灣風味調飲。有志於香料研發者,也可開發台灣本土「十三香」調味粉,減少國人對重口味烤肉醬的依賴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