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59〉打拋葉 羅勒家族之一

 


文、圖/蔡以倫

台灣人的美食地圖中,泰國菜代表肯定會有「打拋豬肉」(Phat Kaphrao mu)這道料理。大火快炒,香辣酸甜,是白米飯絕佳搭配。菜盤裡綠色葉片即是「打拋葉」(Thai Holy Basil),成就菜香靈魂。

打拋葉其實是羅勒(Basil)家族成員,中文「打拋」是從泰文發音直譯,在當地意為聖羅勒(Holy Basil)。這種源於東南亞的羅勒品種,近年台灣花市也見盆栽,葉片邊緣有鋸齒,呈波浪狀,開花時花序小巧可愛,觸摸葉片有淡雅香氣,摘下咀嚼則較九層塔略淡,識別度高。

台菜愛用九層塔,也是羅勒家族成員,香氣更為濃郁,是炒炸肉類好搭檔。許多台灣的泰菜餐館,使用九層塔取代打拋葉,台人接受度很高,甚至以為打拋肉本就該用九層塔提味。

泰菜常用的羅勒,除打拋葉外,還有紅骨的泰國羅勒(又稱暹羅羅勒),葉片形狀、味道與九層塔類似,以及帶檸檬味的檸檬羅勒。泰菜用泰國羅勒煎蛋、炒茄子,用檸檬羅勒製成辣菇湯、泰式涼拌筍絲,各司其職,善盡本味。

製作打拋豬肉,先將朝天椒、大紅辣椒與蒜瓣用石臼搗碎,或用調理機研磨,會比用菜刀切片來得更香。熱油爆香後,加入豬肉末翻炒,倒入泰國蠔油、醬油、魚露、醬油膏與糖,起鍋前滴入檸檬汁,放入打拋葉拌炒,傳香千里。同樣手法,適用炒製各種肉類、海鮮、皮蛋甚至蔬菜。

打拋葉英文是「聖羅勒」,但不要與印度聖羅勒(又稱 Tulsi)混淆,兩者形狀、風味截然不同。羅勒是熱帶植物,台灣夏季成長良好,天涼後要防風避寒,延長生命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58〉白色鼠尾草 淨化身心靈

 


文、圖/蔡以倫

灰綠葉片,外表有銀白色絨毛,予人聖潔的聯想。白色鼠尾草(White Sage)近年藉著健康潮流(wellness craze)與社群媒體網紅推波助瀾,成為淨化個人、空間與物品的夯物,引發黑市交易、過度採摘,甚至破壞原生地生態。

白色鼠尾草是鼠尾草家族成員,觸摸葉片有濃郁芳香,十分討喜。原生地分布在美國加州西南與墨西哥境內,當地原住民視為聖草,很早就會燃燒乾燥葉片,用以薰香驅邪。為了燃燒與保存方便,用棉線將鼠尾草綑綁成束,稱為鼠尾草杖,使用時更增添儀式感。

網紅名人分享燃燒鼠尾草杖影片,聲稱可以淨化空間,驅除負能量與疾病,引發網友好奇與仿效。下午三時,陽氣最重時刻,打開居家所有櫥櫃房門,用蚌殼托著燃燒後還有餘煙的鼠尾草,地毯式走上一圈,驅除沮喪與病魔、改善家人氣氛,「提升正能量」。由於過程簡單,民眾寧可信其有,引發全球搶購白色鼠尾草風潮。

美國加州西南谷地,本有許多野生白色鼠尾草分布,卻因網紅熱潮,吸引許多採摘者,造成原生環境大受破壞。甚至衍生雇用非法移工,壓榨待遇的不人道商業行為。

台灣花市有賣白色鼠尾草盆栽,也很適合在本地氣候生長。要有日照,水分不用太多,也不用急於施肥。我喜歡白色鼠尾草的氣味,比起原生種藥用鼠尾草,更顯得優雅芳香。至於用來燃燒淨化,不妨使用艾草製成的艾絨條,更接近東方文化,心誠則靈,不是嗎?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57〉法國薰衣草 中看不中聞

 


文、圖/蔡以倫

提到「法國薰衣草」(French lavender),你會聯想到什麼?是南法普羅旺斯成片的紫色夢幻薰衣草田?還是高檔香水裡薰衣草氣味的來源?很抱歉,答案竟是以上均非。

開花時頂著兔耳朵般的棒槌花序,這是「法國薰衣草」的主要特徵。她的葉片明顯比同門師姊妹「西班牙薰衣草」來得短小,形成「頭大葉小」的組合,且花萼上的小花排列不規整,兩者還是有很高識別度。

這兩種頭狀薰衣草,都以景觀價值著稱,「數大便是美」,栽植成片,兔耳隨風飄揚,美不勝收。但提煉成精油,尤其是西班牙薰衣草,含酮量高,樟腦氣味高,只適合做為環境清潔芳香用途。

普羅旺斯成片栽培的薰衣草,多屬於雜交品種的「醒目薰衣草」(Lavandin),紫色長花穗是其特徵,這是全球薰衣草精油最主要的栽培品種,可做為芳療、入浴等應用。但這個品種,迄今在台灣花市少見販售。

地中海氣候夏乾冬雨,土質多屬沙壤土,排水性佳。在此環境,法國薰衣草種子落地還會發芽繁殖,甚至野化成雜草。台灣田間山野,多屬黏性土質,吸水性好,與歐系香草原生環境有著顯著差異。

近年台灣陸續引入歐系香草植物,都面臨生長季短、每年都需育苗重種、栽培成本高的問題。我在北部淡水栽培香草逾十年,春季種洋甘菊、薰衣草,夏季種羅勒、紫蘇、甜菊,全年栽培芳香萬壽菊、香蜂草等廿、卅餘種香草植物。土地精作,少有休耕,加上極端氣候影響,種植香草製成茶包等產品,實非易事。

低碳生活,適地適種,減少食物里程。尤其是全球運輸成本上揚,進口物價上漲,更該珍惜在地農業。做喜歡的事,歸田園居,有山有水,自給自足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〈採訪紀實〉淡水國小美術班學生百人一同製作越南美食,場面浩大,背後有好多團隊與個人協助。

 

2023年4月7日,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師生約五十人至新北市淡水國小,利用製作越南美食活動,對小朋友推廣新住民文化,並藉由蔬食提倡節能減碳綠生活。美食製作請來淡水知名<真食手作>餐廳主廚廖千惠現場指導,學生家長也來幫忙,場面壯觀。

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

洋甘菊是春天的味道。每年春初,都要在田裡繁殖洋甘菊。


 

〈香草隨食札記56〉鼠鞠草 清明草

 


文、圖/蔡以倫

清明節前,香草園裡常有不請自來的小花小草。身披絨毛,枝葉灰綠,頂端開黃色花朵的「鼠鞠草」,形色獨具、相當吸睛。我相信,很少人願意把它當成雜草摘除。

小時候隨家人清明掃墓,淡水鄉間小販售賣如臉大的「草仔粿」,灰色糯米皮,包覆炒製過蘿蔔絲,底下墊著葉片,回家還需油煎或蒸熱方能食用,家人稱為「厝角粿」。兒時覺得草味重、黏稠難消化,吃時還常沾手,並不好此味。

因在城市長大,很疑惑這食物跟「厝角」有何關係?後來才知道,隨閩南語的傳播,將「鼠鞠草」(或「鼠曲草」)轉成「厝角草」,這幾個音讀起來是不是很類似?

華人採食鼠鞠草紀錄久遠,南北朝時,逢農曆三月三日,搗碎鮮葉,混入蜂蜜,製成「龍舌餅」食用。明朝《本草綱目》說:「言其花黃如鞠色(即酒麴色),又可和米粉食也。」因身上遍布絨毛,像老鼠耳朵,故以鼠字當頭。在清明節前盛開,也被稱為清明草。

中藥材鼠曲草即是鼠鞠草的乾品,性平、味甘微酸,有止咳化痰、祛風除濕之效,無怪乎應用歷史悠遠,成為平民醫藥箱。

台灣民間「草仔粿」,也會以「鼠鞠草」或「艾草」做原料。取嫩葉打汁,加入糯米粉中,粿皮會變成綠色,鮮豔好看。也將嫩葉曬乾、川燙後放入糯米糰,增加青草口感。鼠鞠草也是一道野菜,採嫩葉川燙後切碎,混入麵粉蛋液,用平底煎鍋油炸定型,就成「鼠鞠草煎餅」。

近年來,淡水天元宮附近有賣「草仔粿」店家,因應飲食習慣變化,將粿體積縮小,改成幾口可吞下的份量,並加入紅豆、菜脯米等甜鹹選擇,讓人食指大動,假日路過大排長龍,濃濃鄉土味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