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、圖/蔡以倫
河堤邊坡有棵大樹,盤曲交錯,約高5米,每年春夏之際,枝頭開花結果。果實由綠轉黃時,吸引附近鄰居,用加長鋸砍收枝頭。經詢問才知這是「破布子」,果實經清洗、烹煮、醃漬,就成餐桌美味,還有解毒功效。
破布子果實用來蒸魚、佐稀飯,是台灣先人發明的美食,媲美歐洲愛用橄欖佐餐。破布子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,物資不豐年代,鹽漬破布子,全年可嘗鮮。後演變成利用蔭油、甘草或薑浸漬,破布子風味醇厚,更能為食材去腥增香。
或許是破布子名稱不夠高尚,坊間罐頭也稱為「樹子」。一直很好奇,破布子名稱緣由。經查來源紛紜,有說破布子果實煮熟後破碎如破布,也指向樹形扭曲不雅。有一說指其葉易遭蟲害,長瘤狀「蟲癭」,老葉凋零成灰黑色,宛若破抹布懸掛樹枝上。親眼相見,相信你我皆會認同後者說法。
破布子是紫草科喬木,是有名的藥用家族。國內研究認為破布子果實有鎮咳、緩下、解毒、整腸功效。樹根則能止汗、降血壓。夏季常因飲食不潔而造成過敏或腸胃炎,先人已會運用破布子緩解症狀。
破布子果實摘下後須盡快煮熟,避免氧化變黑。果實自帶黏膩成分,剪下枝頭泡水摘取果實,才不黏手,極費人工。經過多次換水煮透,釋出黏性成分,果實本身無味,需浸泡於甘草水或蔭油取味。手工繁複,且須與時間賽跑,方能打造這道古早美味。
香草園邊也有棵破布子樹,每年不落葉、結果少。後來才知,破布子忌諱濕潤營養土壤,會導致冬季不落葉。春季須長出新葉,才會開花結果。「有意栽花花不發」,栽植於堤防邊坡,無人澆灌施肥,反而有好收成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