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5〉芫荽 愛恨分明


 台灣人飲食記憶裡,芫荽是極富個性的香草。


芫荽籽溫潤芬芳,有柑橘與奶香氣息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你知道嗎?在東亞,每五人就有一人厭惡芫荽──也就是香菜(coriander)。

有人用它點亮湯頭、襯托美食,也有人只要聞到氣味,就覺得整碗食物被毀了。台灣人飲食記憶裡,芫荽是極富個性的香草。近年甚至有甜點師將它化為冰淇淋、戚風蛋糕、台式馬卡龍,掀起排隊嘗鮮話題。其實,傳統小吃如麵線、刈包、豬血糕,若少了那一抹翠綠,風味便似少了靈魂。

芫荽青澀辛香,即便有人嫌惡,但在我幼時記憶裡,菜市場裡菜蔬與香菜交織氣息,是生活的日常。

長大後,喜愛嘗試各國料理,芫荽身影仍頻繁出現。越南河粉有它、墨西哥莎莎醬靠它提香、印度咖哩粉底蘊也有芫荽籽溫潤、在泰國甚至連根入菜。這株多變的香草,是世界飲食文化中最具辨識度的角色之一。

有趣的是,芫荽「葉」與「籽」呈現截然不同香氣。葉清新辛烈,籽則溫潤芬芳,有柑橘與奶香氣息。葉常被用於湯品、沙拉、涼拌菜與生食料理,為食物點綴醒神綠意;籽則被輕烘磨粉,用於咖哩、香腸、烤肉與醬料,溫暖甘香。

芫荽喜陽怕熱,最適秋末播種、冬春收成。避免積水,在初期多剪葉、減少抽花,能延長採收。氣溫升高,開出白色小花,結出芫荽籽,那是一場氣味的轉化。由鮮葉青澀轉為結籽甘潤,是時間釀出的味覺變奏曲。

許多人對香菜有強烈好惡,往往是「要」或「不要」的抉擇。其實,香氣世界從不僅有黑與白──有時味道令人皺鼻,有時卻讓人驚喜。氣味會在某一刻,悄悄與人心和解。

也許,芫荽從來不為取悅誰。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,存在於每一道菜、每一次呼吸裡,提醒我們世界的多樣性,也能如此鮮明而美味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