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茶樹樹形高大,葉片不供製茶,種子能榨油,產出「苦茶油」。
苦茶籽須經過曝曬、破殼、壓榨,才能化為一滴滴的金黃清澈。
文、圖/蔡以倫
十月初的淡水郊山,農園忽然多了幾位包裹嚴實的採茶女。她們頂著烈日,細心採摘一顆顆褐色的「苦茶籽」。這些不起眼的果實,竟是有「東方橄欖油」之稱的苦茶油原料。
油茶樹(Camellia oleifera)與製茶用的茶樹並不相同。兩者種子都能榨油,前者產出「苦茶油」,後者則稱「茶籽油」。油茶樹樹形高大,葉片不供製茶。秋天枝頭結實纍纍,冬日則綻放潔白花朵。它耐旱耐瘠,經年守在山坡地,靜靜等待果實成熟。
苦茶籽須經過曝曬、破殼、壓榨,才能化為一滴滴的金黃清澈。苦茶油成分中超過八成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Omega-9 油酸),並富含維生素A、E與茶多酚等抗氧化物,能降低壞膽固醇、保護心血管並延緩油脂氧化。因發煙點高(約230~252℃),恰可應用於國人料理方式。近年橄欖油價格飆升,更突顯出本土苦茶油價值。
自古來,苦茶油在台灣一直是養生油品。農家常以其煎蛋、拌麵線,或做為坐月子的補養食材。那份清香與回甘,嘗後讓人難以忘懷。
兒時初聞「苦茶油」,光是「苦」字便心生畏懼、退避三舍。其實它並不苦,更多了清爽回甘。它還有「山茶花油」等別稱,日本則稱為「椿油」,這些雅稱似更能提升產品形象。
十多年前曾爆發黑心油品事件,國人開始重視食用油安全。自此,苦茶油再次受到關注。雖然產量有限、榨油不易,因此價格略高,但正因為它真實天然,才更顯得彌足珍貴。
望著山坡間農人揮汗收成,苦茶油凝聚的不只是時間與土地的恩賜,更是一份誠實與堅持。或許,苦茶油不只是純粹的料理用途,更像是一種生活提醒──吃進嘴裡的,必須是安心、信任的滋味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