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、圖/蔡以倫
在香草園裡,與雜草為伴是日常。炎夏時節,總會遇見名字特殊的小草──鱧腸。台語稱它「田烏」,中藥材則名為「墨旱蓮」。令人好奇的是,明明是翠綠小草,名字卻與「烏黑」有關?
當我輕搓莖葉,手指立刻染上一層黑色,謎底揭曉。鱧腸為菊科鱧腸屬一年生草本,常見於水邊、田埂,深色汁液與棲地特徵是「田烏」的由來。汁液無毒,古人也利用黑色汁液塗抹白髮,做為天然染料。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鱧」指烏魚,其腸色亦黑,因此得名。鱧腸又稱墨菜、蓮子草或旱蓮草,因其細小果實狀似縮小版的「向日葵」。味甘、酸,性寒,有補肝腎陰、涼血止血之效,古人用以治療血痢及各種出血癥狀。
鱧腸不僅藥效顯著,早年也是餐桌野菜、救荒珍饈。夏季收集嫩株,洗淨燙去除黑色汁液,再沖洗、切段,與肉類、菜蔬或豆腐同炒共煮,風味清爽。也可煮湯、煲粥,增添青草氣息,爽口宜人。
因為再生力強,莖葉柔軟,鱧腸草還常被古早農家當做牲畜飼料。走出華人世界,在印度與東南亞,它同樣是常見民俗藥草,既能護髮養生,也入藥入食,應用廣泛。
回想初從農時,幸得與宗親長輩共耕,獲知許多田野雜草的故事。但自小在都市長大,那些「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」的經驗,始終難以完全體會。直到親身實作多年,才漸從實踐中體悟草木養生的智慧。
原生於熱帶的鱧腸,如今已廣布於世界各地。它不請自來地在香草園裡生長,提醒我:所謂「雜草」,或許只是我們一時忽略了它的價值。田烏草以一抹黑色,把藥典、廚房、田園與生活緊緊串聯,也把草木的韌性,靜靜留在我們身邊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

.jpg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