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1〉鱧腸 搓出一抹黑

 

輕搓鱧腸莖葉,手指立刻染上一層黑色,台語稱它「田烏」,中藥材則名為「墨旱蓮」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在香草園裡,與雜草為伴是日常。炎夏時節,總會遇見名字特殊的小草──鱧腸。台語稱它「田烏」,中藥材則名為「墨旱蓮」。令人好奇的是,明明是翠綠小草,名字卻與「烏黑」有關?

當我輕搓莖葉,手指立刻染上一層黑色,謎底揭曉。鱧腸為菊科鱧腸屬一年生草本,常見於水邊、田埂,深色汁液與棲地特徵是「田烏」的由來。汁液無毒,古人也利用黑色汁液塗抹白髮,做為天然染料。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鱧」指烏魚,其腸色亦黑,因此得名。鱧腸又稱墨菜、蓮子草或旱蓮草,因其細小果實狀似縮小版的「向日葵」。味甘、酸,性寒,有補肝腎陰、涼血止血之效,古人用以治療血痢及各種出血癥狀。

鱧腸不僅藥效顯著,早年也是餐桌野菜、救荒珍饈。夏季收集嫩株,洗淨燙去除黑色汁液,再沖洗、切段,與肉類、菜蔬或豆腐同炒共煮,風味清爽。也可煮湯、煲粥,增添青草氣息,爽口宜人。

因為再生力強,莖葉柔軟,鱧腸草還常被古早農家當做牲畜飼料。走出華人世界,在印度與東南亞,它同樣是常見民俗藥草,既能護髮養生,也入藥入食,應用廣泛。

回想初從農時,幸得與宗親長輩共耕,獲知許多田野雜草的故事。但自小在都市長大,那些「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」的經驗,始終難以完全體會。直到親身實作多年,才漸從實踐中體悟草木養生的智慧。

原生於熱帶的鱧腸,如今已廣布於世界各地。它不請自來地在香草園裡生長,提醒我:所謂「雜草」,或許只是我們一時忽略了它的價值。田烏草以一抹黑色,把藥典、廚房、田園與生活緊緊串聯,也把草木的韌性,靜靜留在我們身邊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0〉聖約翰草 具神聖意涵

 

聖約翰草在西方草藥領域,它幾乎享有神一般地位。
台灣也能找到與聖約翰草相似的近緣植物──金絲桃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聽過「聖約翰草」(St. John’s Wort,又稱貫葉連翹)嗎?在西方草藥領域,它幾乎享有神一般地位。這種溫帶植物,在台灣並不常見。許多資料記載,它能幫助紓緩情緒,外用則可減輕關節不適。前些日子,我在北海道小樽藝術村花圃裡,意外與它相遇。夏日陽光下一抹亮黃,令我驚喜難忘。

聖約翰草名號源於歐洲仲夏傳統。人們在仲夏節(後來被基督教化為6月24日的聖約翰節)採摘它的花與花蕾,相信此時有最強療效與神力。如同國人在端午節懸掛艾草菖蒲,歐洲人在聖約翰節在門口懸掛聖約翰草,以驅逐惡靈,守護人畜免於疾病災禍。帶有神聖意涵的植物,自古便與保護與療癒緊密相連。

歷史上,聖約翰草的使用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。時至今日,西方藥草學家仍延續著古老智慧──將花朵浸泡於橄欖油中,油液會逐漸染成鮮紅色,成為推拿按摩良方,用以紓緩關節不適與肌肉痠痛。從古典時代到現代,這株植物始終展現著跨世紀的療癒力量。

如今,在西方藥妝店也能見到以聖約翰草為名的藥品。歐盟甚至批准做為輕度至中度憂鬱症的常用方。需注意的是,不可同時服用其他抗憂鬱藥物(如百憂解),以免產生藥效加乘。

有趣的是,台灣也能找到與聖約翰草相似的近緣植物──金絲桃。不同於聖約翰草顯赫的藥用傳統,金絲桃多做為庭園景觀栽植。但那金黃燦爛的花形,卻與聖約翰草如出一轍,讓人忍不住聯想之間的血脈關聯。

無論是在北海道,還是在台灣庭園,植物都以各自方式展現著自然的力量。它們提醒我們:植物的價值,不僅在於療癒身心,更在於陪伴日常,帶來驚喜與啟發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9〉秋葵 綠色星空上桌

 

秋葵花。

天氣愈熱,秋葵果莢老化得愈快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每年夏天,我總會在香草園裡種上幾株秋葵(Okra)。它已成家庭菜園基本款,被譽為全球最耐旱蔬果。然而,天氣愈熱,果莢老化得愈快,逼得農人們必須天天頂著烈日巡園採收,偷懶不得。

身邊朋友對秋葵愛惡皆有,主因是滑黏的口感,有人視為「顧胃好物」,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。烹煮祕訣是先帶蒂川燙,加鹽、滴入沙拉油可保綠意。軟化後再剪去蒂頭,既能保持完整,又能入湯、煎炒或涼拌,變化無窮。若與番茄等酸性食材同煮,也能減少黏液,口感清爽。

若果莢過老,將籽曬乾成褐色,可磨製成無咖啡因的「類咖啡」。19世紀美國內戰,咖啡斷供,秋葵籽便曾「神救援」。想像一下,那一杯承載戰火年代的「秋葵咖啡」,別有一番韻味。

營養上,秋葵含豐富維生素,是極佳抗氧化來源;還富含鉀、鎂與維生素B群,能幫助穩定血壓、刺激食欲、減緩疲勞。秋葵黏液含水溶性纖維果膠與半乳聚醣,能保護胃壁、促進腸道蠕動,有助穩定血糖與降低膽固醇。

秋葵熱量低,每百克僅含30多卡路里,低卡高纖的特質,有助於減重飲食。但也須提醒,秋葵性質偏寒,脾胃虛寒者適量食用。

入秋轉涼後,秋葵會逐漸落葉、衰亡,提醒著人們四季更替的節奏。此時,留下來的種子,正好能等待來春再次播下。耐熱、耐旱、少病蟲害,秋葵也因此被視為氣候變遷下的潛力作物。若你心中有田園夢,不妨在來春種上幾株秋葵,看著它在盛夏昂首結莢,絕對能收獲滿滿的成就感。

切開秋葵,五角或六角的切面宛如星星,散落夏日餐桌。那是綠色星空,既提醒著大地的韌性,也閃爍著生活裡的小確幸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8〉蕁麻 既毒又補

蕁麻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皮膚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多年前在溪頭山林裡,曾看見「小心咬人貓」警示牌。乍看以為有凶猛野貓出沒,後才明白,「咬人貓」其實是「蕁麻」(Nettle)別稱。它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就像無數微型針管,將蟻酸釋入皮膚,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這樣的痛徹體驗,也讓「蕁麻疹」成為日常語彙,用來形容突如其來的過敏反應。

近日造訪北海道函館山,步道旁再度與蕁麻不期而遇,熟悉的敬畏再次浮現,提醒我們在自然裡應懷抱謙卑。蕁麻是典型「先驅植物」,能覆蓋裸露地表,避免土壤流失,也是蝴蝶幼蟲食草。它的刺毛不僅保護自身,也阻擋掠食者,默默守護環境。

若在野外不慎觸碰蕁麻,民間流傳緩解方式:如找尋姑婆芋、左手香等含植物鹼草本汁液塗抹,中和酸性。方法雖簡便,但也展現傳統智慧與自然相處的經驗。

有趣的是,人們在郊野總想避開蕁麻,但在歐美,它卻搖身一變成珍貴草本。經過燙煮或烘乾後,刺毛失去作用,嫩葉可入湯、燉菜,或乾燥後泡茶。蕁麻葉含有維生素A、C、K,以及鈣、鐵、鎂等礦物質,營養價值高;同時具有抗發炎、抗過敏、促進循環作用,能緩解關節疼痛、濕疹與過敏症狀。中世紀歐洲,人們將蕁麻茶視為「春日補品」,用以補充營養、提升活力。

回想起來,蕁麻正是自然兩面性的縮影:一方面,以刺毛提醒人類不可輕忽;另一方面,卻將能量與滋養深藏於細緻的葉片中。它既是令人退避三舍的「毒草」,也是能化為良方的「藥草」。

蕁麻就像一種大自然的啟示──有些事物表面刺痛難耐,若能換個角度理解,往往也能轉化為生命的養分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7〉木薯 低調而堅韌

 

木薯嫩葉在台灣餐桌上少見的材料,卻是南洋姐妹們思鄉慰藉。

木薯塊根像山藥般修長,耐貧瘠耐旱,是今日非洲人們主食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我喜歡在市場菜攤間尋寶。尤其在移工聚集的老市區,總能遇見一些南洋常用的食材──香茅、香蕉花,偶爾還能看到成把木薯嫩葉。這些在台灣餐桌上少見的材料,卻是南洋姐妹們思鄉慰藉。

木薯原生於南美,直立如灌木,掌狀葉片,塊根像山藥般修長,耐貧瘠耐旱,是今日非洲人們主食,養活8億人口。在台灣習稱「樹薯」,因富含澱粉,日治時代便引進栽培。其塊根含有毒氰化物,須經脫皮、浸泡、曝曬、蒸煮,才能安全入口。在農業時代,曾是許多家庭經濟支柱。

戰後,玉米澱粉成為全球主流,木薯逐漸退場。養豬靠玉米,澱粉仰賴進口,農民不再種植樹薯。它從農家的主角,退到田邊角落,只偶爾以「鄉愁作物」姿態被想起。台灣人對它的記憶,或許還停留在粉圓、西米露,卻很少追溯背後故事。

然而,如今風靡世界的珍珠奶茶,杯底黑珍珠仍舊仰賴木薯澱粉製作。木薯澱粉顆粒細小,膠黏性與彈性佳,透明度高,冷卻後,依然保持韌性與Q勁,正是珍奶獨特口感的祕訣。

菜販阿姨告訴我,印尼移工把木薯嫩葉煮軟,再與蝦米、椰奶、辣椒醬一同翻炒,做成下飯的咖哩料理。對她們而言,木薯不僅能果腹,更是家鄉的滋味。這樣的視角提醒我:同樣植物,在不同文化裡,卻擁有截然不同生命。

當我在市場望見那一把把翠綠木薯葉,腦海浮現不只是南洋餐桌上的咖哩與糕點,也有台灣曾經遍植木薯的田園景象。從支撐農村生計,到成為移工鄉愁食材,木薯故事是一段「消失與重現」的循環。

或許有一天,當糧食危機來臨,這株低調而堅韌的植物,仍將再一次回到我們的餐桌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