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、圖/蔡以倫
立秋過後,陽光炙熱依舊,微風嘗試送走盛夏黏膩的濕氣。香草園圃植物像在交棒,有的悄然謝幕,有的仍精神抖擻地占據空間。就在這個時節,我在外雙溪藥草園裡遇見了黃花蜜菜。
在台灣傳統青草茶的配方中,菊科的黃花蜜菜是不可或缺的基底成分之一。它的淡淡清香,不只是民間信賴的降火良方,也獲得官方認證的藥用地位。全草性味甘、微酸、性涼,具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、涼血平肝、祛瘀消腫功效。葉片小巧、花色金黃,為青草茶添上一抹樸實而溫潤的回甘。
坊間野地,其實已少見黃花蜜菜,或許人為採收,讓族群大為減少。黃花蜜菜又稱「蟛蜞菊」,這個名字頗有來歷,源自它的花形與生長型態。因為葉子形狀像古代河蟹的腳爪,或開花時宛如蟛蜞(古文中的螃蟹)攀附而得名。
然而,如今台灣野外更常見的,卻是外來種──南美蟛蜞菊。綠葉金花,外觀搶眼。它最初被引入港台,正是做為黃花蜜菜的代用品。兩者雖同樣開著鮮亮的金黃花,但南美蟛蜞菊多為三裂葉,葉面厚實且帶光澤,耐熱耐旱,且會分泌化學成分抑制周遭植物的生長,繁殖力極強,被列入全球百大入侵生物。
在三芝沿海地帶,親見南美蟛蜞菊常成片占據閒置空地,甚至連香草園也難逃被它侵入的命運。每當除草機啟動,割斷的枝葉便釋放出一股清香,令人一時分不清是該沉醉於氣味,還是為它無孔不入的霸道而皺眉。
兩種蟛蜞菊,一個是溫柔藥草,一個是野地強勢霸主。親緣近似,命運卻南轅北轍。在同一片陽光下,有的植物療癒人心,有的則步步進逼;而它們的故事,也在靜靜延續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.jpg)
.jpg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