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6〉黃花蜜菜 被南美蟛蜞菊取代

黃花蜜菜是青草茶不可或缺的基底成分之一。
 

南美蟛蜞菊三裂葉,葉面厚實且帶光澤,繁殖力極強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立秋過後,陽光炙熱依舊,微風嘗試送走盛夏黏膩的濕氣。香草園圃植物像在交棒,有的悄然謝幕,有的仍精神抖擻地占據空間。就在這個時節,我在外雙溪藥草園裡遇見了黃花蜜菜。

在台灣傳統青草茶的配方中,菊科的黃花蜜菜是不可或缺的基底成分之一。它的淡淡清香,不只是民間信賴的降火良方,也獲得官方認證的藥用地位。全草性味甘、微酸、性涼,具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、涼血平肝、祛瘀消腫功效。葉片小巧、花色金黃,為青草茶添上一抹樸實而溫潤的回甘。

坊間野地,其實已少見黃花蜜菜,或許人為採收,讓族群大為減少。黃花蜜菜又稱「蟛蜞菊」,這個名字頗有來歷,源自它的花形與生長型態。因為葉子形狀像古代河蟹的腳爪,或開花時宛如蟛蜞(古文中的螃蟹)攀附而得名。

然而,如今台灣野外更常見的,卻是外來種──南美蟛蜞菊。綠葉金花,外觀搶眼。它最初被引入港台,正是做為黃花蜜菜的代用品。兩者雖同樣開著鮮亮的金黃花,但南美蟛蜞菊多為三裂葉,葉面厚實且帶光澤,耐熱耐旱,且會分泌化學成分抑制周遭植物的生長,繁殖力極強,被列入全球百大入侵生物。

在三芝沿海地帶,親見南美蟛蜞菊常成片占據閒置空地,甚至連香草園也難逃被它侵入的命運。每當除草機啟動,割斷的枝葉便釋放出一股清香,令人一時分不清是該沉醉於氣味,還是為它無孔不入的霸道而皺眉。

兩種蟛蜞菊,一個是溫柔藥草,一個是野地強勢霸主。親緣近似,命運卻南轅北轍。在同一片陽光下,有的植物療癒人心,有的則步步進逼;而它們的故事,也在靜靜延續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

【流域聲臨S3 Ep.3】你腳下的草,竟是餐桌上的佳餚?跟著達人探索淡水河岸的「綠色可食」寶藏

 走在淡水河邊,你看見的是風景,還是食材?


本集邀請「淡水香草街屋」創辦人蔡以倫老師,從香草植物談起,帶領我們走進野地植物的世界。從香氣四溢的茶飲,到河岸邊的綠色食材,這些植物如何反映水域健康,又如何成為連結人與土地的橋梁?一起聽聽以倫老師的觀察與故事,探索淡水河的「可食未來」。


主持人:CSR@天下頻道總編輯 黃昭勇
來賓:淡水香草街屋 蔡以倫老師
製作團隊:天下實驗室、天下整合傳播部
本集節目由明緯企業與天下實驗室共同響應

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

《灃食・客》雜誌報導

 最新一期《灃食・客》,

透過一系列人物訪談,
走近那些在不同飲食場域默默耕耘的身影。
在極端氣候加劇的此刻,
我們重新思索──吃什麼、怎麼吃、又為何而吃,
一口一口,嚐出世界的樣子。

#本期看點
🍜食物設計跟廚師有什麼不一樣?
🌾在公寓中怎麼種一畝田?
🍀香草植物不只是薰衣草跟百里香!
🍖沒有肉的客家滋味是什麼?
🥗蔬食不無聊,還能久吃不膩經常想念!

蔬食不只是一場味蕾的旅行
更是一場關於文化、永續與未來的提問。

#歡迎閱讀
https://shorturl.at/w8HF2

#詹慧珍 #蕭淑芬 #蔡以倫 #Monsoon #嚴心鏞 #改變世界 
顯示較少

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5〉茶籽 展開新篇章

 

蒔茶因葉形、風味、樹型各異,不適合製茶,多用來榨取蒔茶籽油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淡水山區產業道路旁,荒蕪茶樹仍悄悄結出一粒粒三角圓潤的果實。這些不起眼的小果子,正是孕育「東方橄欖油」的珍寶──茶籽。

多數人喝過烏龍、紅茶,卻少有人注意,茶樹也會「開花結果」。每年入秋,茶花悄然綻放,歷經五季,孕育出油亮的茶籽。透過種子自生自長、甚至雜交生成的茶樹,被稱為「蒔茶」。

蒔茶因葉形、風味、樹型各異,不適合製茶,多用來榨取蒔茶籽油。茶籽油,是古早農村保健良方,如今也被現代營養學肯定,成為餐桌優質養生選擇。

茶籽油金黃清澈,淡淡堅果香,拌飯、炒菜、煎魚,都顯得溫潤不膩。它富含超過八成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Omega-9)、高含量維生素E、茶多酚,是守護心血管、抗氧化、調節血脂與免疫的優良油脂。外用也能滋養皮膚、潤澤頭髮,是料理與保養兩相宜的「東方橄欖油」。

除了榨油,茶渣製成茶籽粉,也充滿生活智慧。用來洗頭,去油止癢;用它洗碗,潔淨又環保;還能泡腳、沐浴、去除蔬果農藥……這些古老方法,沒有華麗包裝,卻深藏與土地共生的智慧。

淡水山區曾布滿茶園。十九世紀,製茶作坊林立。當年,男丁在茶廠烘焙茶菁,女工則上山採摘嫩葉,茶香伴隨日常勞作,也支撐著山區生計。只是,隨工業化腳步,茶葉主力產區南移,淡水茶園多數荒廢。

如今,蒔茶樹雖仍在,卻乏人力可採,山區茶香早已沉入記憶深處。所幸,仍有樹興社區重拾這段文化。請老茶師帶領,採茶籽變成體驗,地方創生重振產業,吸引青年返鄉參與,身體力行延續代間記憶。

茶籽的故事,從山林到餐桌,從老茶匠到創生青年,正悄悄開展新篇章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4〉朱槿 又美又討喜

 

從城市街角、公園校園,到農村圍籬,只要細心留意,幾乎處處可見朱槿的身影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走進台灣鄉間巷弄,常會遇見一株株花朵如火、迎風搖曳的朱槿。它不挑土壤、不畏風雨,朝開暮落,四季綻放,為日常生活添上一抹不褪色的熱情。

朱槿,俗稱「扶桑花」或「大紅花」,台語稱「燈仔花」。它原產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,抗病性強、少有蟲害,十分適應本地氣候。從城市街角、公園校園,到農村圍籬,只要細心留意,幾乎處處可見它的身影。

朱槿品種繁多,花色繽紛。全球已有逾一萬八千個品種,台灣也育成超過六百種變化。但最為人熟悉的,仍是那朵樸實的大紅花,許多家庭將它種植於庭院,用來製作節慶盤花、供奉神案,祈求平安好運。

朱槿不僅外貌討喜,也曾是早期民間青草藥。其花性甘寒、清熱涼血,可緩解咳嗽、喉痛,葉外敷可消腫止血;根部則能清熱解毒,適用於腸胃不適與尿道感染。民間習慣將鮮花搗碎敷用,或曬乾後煎煮泡茶,成為應急藥箱。

北海岸三芝省道安全島上,也見朱槿成列種植。每年冬季例行攔腰修剪,初看令人不忍,但到了夏季,總能綠意扶疏,茂密開花。那是一種植物與土地共生的美感,也是一種默默堅持的生命姿態。

這樣的朱槿,讓我想起日本電影《扶桑花女孩》(Hula Girls)。故事講述一座因煤礦沒落而面臨經濟危機的小鎮,鎮上女孩為了振興家鄉,學習草裙舞,在觀光表演中找回希望與自信。從工人之女蛻變為舞台焦點的過程,也如朱槿一般堅韌、美麗,在困頓中綻放出最亮眼光彩。

朱槿不只是花,更象徵再生的力量。她見證了人與土地之間的牽繫,也提醒我們:地方的活力,往往就藏在這些被我們視為「尋常」的植物與故事中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