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、圖/蔡以倫
十多年前,從都市返鄉,在淡水務農植草,走進土地,也重新認識了植物。山林與海邊隨處可見的本土植物,在風雨中堅毅生長,串起我們與先民的記憶。我才漸漸明白,植物不只是植物,每片葉子背後都有故事,而黃槿,就是其中最讓我動容的一種。
鄉間俗稱它為「粿仔樹」,過年蒸年糕、拜拜做草仔粿,全靠那圓形厚實的葉子襯底。阿媽總說:「黃槿葉蒸的粿較香。」淡香草味,混著糯米香氣,是記憶中鄉下節慶限定的美食。
黃槿原生於東亞濱海地區,能在鹽分與砂地中生根,是沿海最強的生存者。它枝葉濃密,可抵海風,也是天然的綠牆防線。百年前清法戰爭滬尾戰役中,法軍艦隊入侵淡水,搶灘登陸沙崙海岸,義勇軍曾借重這片植被隱蔽身形。黃槿雖無聲,卻像靜默沉著戰士,守護土地,是戰役奪勝的無名英雄之一。
它的實用價值更令人敬佩。樹皮纖維可搓繩、編網,昔日漁民打魚、農民綁草,全靠它的堅韌。葉子可當盛器,甚至是早期農村如廁應急的「衛生紙」;根、皮、葉皆能入藥,有清熱止咳之效。這棵看似平凡的樹,從海岸走進生活,是民間生活中的萬用植物。
每年初夏正是黃槿花季,花色會隨時間變幻:晨間鮮黃、午後轉淡、傍晚橘紅,如日常生活的變化,也如陪伴的溫柔提醒。黃槿堅毅且美麗,不求照料,也不爭豔,默默提供遮蔭與守護。
花開花落,總讓我想起做粿的阿媽與守土的將士。黃槿教我敬畏自然,也教我珍惜傳承──不只是種植植物,而是種下記憶,與土地的情感連結。它是台灣土地上的守望者,也是一道綠色的牆,靜靜連結著我們與祖先的生活智慧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.jpg)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