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4〉白千層 從南洋來台扎根

秋冬,白千層枝梢綻放出如奶瓶刷般乳白色花穗。

白千層樹皮柔軟而富彈性,層層剝落如海綿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有時,植物比我們更早參與時代的故事。

台北忠孝東路國家政治中心,車水馬龍、聲浪不息。這裡常有請願與訴求的身影,而在人潮與旗幟之間,靜立著一棵棵白千層(Cajeput)。迎風而立,默默見證著台灣近代變遷。

白千層是來自南洋的旅人,耐旱、耐鹽、抗風,在這座島嶼上扎根成蔭。原生於澳洲,日治初期從南洋引入台灣,成為校園、公園與綠帶常見樹種。台大、師大、植物園,至今仍可見百年老樹挺立,風姿蒼然。

白千層樹皮柔軟而富彈性,層層剝落如海綿,因此得名「千層樹」。早年孩子們會撕下樹皮,在上頭寫字或用來擦拭,成為天然橡皮擦。秋冬枝梢綻放出如奶瓶刷般乳白色花穗,微風拂過,花影搖曳,葉間瀰漫著淡淡尤加利香氣──那是白千層獨有的呼吸節奏。

花與葉可提煉芳香精油,南洋慣稱玉樹油。含有高比例桉葉油醇,氣味清新透亮,具抗菌、消毒、防腐之效。南洋家庭幾乎人手一瓶,被視為驅蚊、止癢、提神萬用油,與台灣人熟悉的「白花油」可謂異曲同工。

換季時,在溫水中滴入數滴白千層精油泡腳,可舒緩疲憊與感冒;稀釋後噴灑環境,可淨化氣味、提振精神;搭配檸檬或迷迭香精油,製作天然噴霧,抗菌清新。也很適合融入手工皂、香氛膏或護手霜中,讓日常護理多一份自然守護。

白千層香氣,不如澳洲茶樹強烈,也不似綠花白千層溫潤,而是介於兩者間的清朗調性──既具潔淨之力,又帶著南國陽光的溫熱氣息。它提醒我們,植物不只是風景,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。當一棵來自南洋的白千層,在台灣街頭生長近百年,它的氣息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氣候與人心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 



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3〉油茶樹 苦茶油受關注

 

油茶樹樹形高大,葉片不供製茶,種子能榨油,產出「苦茶油」。

苦茶籽須經過曝曬、破殼、壓榨,才能化為一滴滴的金黃清澈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十月初的淡水郊山,農園忽然多了幾位包裹嚴實的採茶女。她們頂著烈日,細心採摘一顆顆褐色的「苦茶籽」。這些不起眼的果實,竟是有「東方橄欖油」之稱的苦茶油原料。

油茶樹(Camellia oleifera)與製茶用的茶樹並不相同。兩者種子都能榨油,前者產出「苦茶油」,後者則稱「茶籽油」。油茶樹樹形高大,葉片不供製茶。秋天枝頭結實纍纍,冬日則綻放潔白花朵。它耐旱耐瘠,經年守在山坡地,靜靜等待果實成熟。

苦茶籽須經過曝曬、破殼、壓榨,才能化為一滴滴的金黃清澈。苦茶油成分中超過八成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Omega-9 油酸),並富含維生素A、E與茶多酚等抗氧化物,能降低壞膽固醇、保護心血管並延緩油脂氧化。因發煙點高(約230~252℃),恰可應用於國人料理方式。近年橄欖油價格飆升,更突顯出本土苦茶油價值。

自古來,苦茶油在台灣一直是養生油品。農家常以其煎蛋、拌麵線,或做為坐月子的補養食材。那份清香與回甘,嘗後讓人難以忘懷。

兒時初聞「苦茶油」,光是「苦」字便心生畏懼、退避三舍。其實它並不苦,更多了清爽回甘。它還有「山茶花油」等別稱,日本則稱為「椿油」,這些雅稱似更能提升產品形象。

十多年前曾爆發黑心油品事件,國人開始重視食用油安全。自此,苦茶油再次受到關注。雖然產量有限、榨油不易,因此價格略高,但正因為它真實天然,才更顯得彌足珍貴。

望著山坡間農人揮汗收成,苦茶油凝聚的不只是時間與土地的恩賜,更是一份誠實與堅持。或許,苦茶油不只是純粹的料理用途,更像是一種生活提醒──吃進嘴裡的,必須是安心、信任的滋味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2〉紫花貓薄荷 兼具實用與趣味

 

紫花貓薄荷,紫花綠葉相互映襯,宛如鋪展在草地上的柔軟色彩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在北海道小樽舊鐵道路廊,我曾遇見一片奔放盛開的「紫花貓薄荷」。紫花綠葉相互映襯,宛如鋪展在草地上的柔軟色彩。

這些並非原生種,而是經雜交改良的園藝型貓薄荷,曾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「優異品種獎」。植物的魅力,往往就在於既能在大自然繁衍,也能因人類巧思而成為城市風貌。

紫花貓薄荷屬脣形科荊芥屬多年生草本。其花與葉含有荊芥內酯(nepetalactone),對貓咪有難以抗拒吸引力,能讓牠們興奮翻滾、心情舒緩。對人類而言,它是一種溫和草本,葉與花可泡茶,助於消化、紓解焦慮、改善睡眠;若提取精油,是天然防蚊驅蟲利器。

荊芥屬植物種類繁多,約有兩百餘種,原生於寒帶。台灣夏季高溫多雨,並不利於栽培,但可選擇於秋季入園。該屬植物間常有近緣雜交,衍生許多新品種,有些以型態花期見長,有些仍保留傳統藥草特質。不過,傳統品系因種籽繁殖力旺盛,容易逸生成雜草;反之,雜交種無法結籽,卻因此成為優異園藝景觀素材。

在景觀設計上,紫花貓薄荷的「邊際」價值尤為突出。歐美城市偏愛多樣化的植栽組合,透過高低錯落與色彩搭配,在公園、綠化帶中營造四季變換的韻律,就像是一幅會呼吸的畫。然而,在國內都市綠化中,較常見「同種植物、數大是美」的做法,初見壯觀,久看視覺疲勞。引進或改良植物品種,並嘗試多層次、多樣化園藝美學,城市風景也將更加生動有趣。

紫花貓薄荷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:既能安神驅蟲,又能點亮都市角落,還是貓咪天然玩伴。它提醒我們,看似平凡的小草,也能在自然與城市之間,開展出萬紫千紅的可能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1〉鱧腸 搓出一抹黑

 

輕搓鱧腸莖葉,手指立刻染上一層黑色,台語稱它「田烏」,中藥材則名為「墨旱蓮」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在香草園裡,與雜草為伴是日常。炎夏時節,總會遇見名字特殊的小草──鱧腸。台語稱它「田烏」,中藥材則名為「墨旱蓮」。令人好奇的是,明明是翠綠小草,名字卻與「烏黑」有關?

當我輕搓莖葉,手指立刻染上一層黑色,謎底揭曉。鱧腸為菊科鱧腸屬一年生草本,常見於水邊、田埂,深色汁液與棲地特徵是「田烏」的由來。汁液無毒,古人也利用黑色汁液塗抹白髮,做為天然染料。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鱧」指烏魚,其腸色亦黑,因此得名。鱧腸又稱墨菜、蓮子草或旱蓮草,因其細小果實狀似縮小版的「向日葵」。味甘、酸,性寒,有補肝腎陰、涼血止血之效,古人用以治療血痢及各種出血癥狀。

鱧腸不僅藥效顯著,早年也是餐桌野菜、救荒珍饈。夏季收集嫩株,洗淨燙去除黑色汁液,再沖洗、切段,與肉類、菜蔬或豆腐同炒共煮,風味清爽。也可煮湯、煲粥,增添青草氣息,爽口宜人。

因為再生力強,莖葉柔軟,鱧腸草還常被古早農家當做牲畜飼料。走出華人世界,在印度與東南亞,它同樣是常見民俗藥草,既能護髮養生,也入藥入食,應用廣泛。

回想初從農時,幸得與宗親長輩共耕,獲知許多田野雜草的故事。但自小在都市長大,那些「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」的經驗,始終難以完全體會。直到親身實作多年,才漸從實踐中體悟草木養生的智慧。

原生於熱帶的鱧腸,如今已廣布於世界各地。它不請自來地在香草園裡生長,提醒我:所謂「雜草」,或許只是我們一時忽略了它的價值。田烏草以一抹黑色,把藥典、廚房、田園與生活緊緊串聯,也把草木的韌性,靜靜留在我們身邊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0〉聖約翰草 具神聖意涵

 

聖約翰草在西方草藥領域,它幾乎享有神一般地位。
台灣也能找到與聖約翰草相似的近緣植物──金絲桃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聽過「聖約翰草」(St. John’s Wort,又稱貫葉連翹)嗎?在西方草藥領域,它幾乎享有神一般地位。這種溫帶植物,在台灣並不常見。許多資料記載,它能幫助紓緩情緒,外用則可減輕關節不適。前些日子,我在北海道小樽藝術村花圃裡,意外與它相遇。夏日陽光下一抹亮黃,令我驚喜難忘。

聖約翰草名號源於歐洲仲夏傳統。人們在仲夏節(後來被基督教化為6月24日的聖約翰節)採摘它的花與花蕾,相信此時有最強療效與神力。如同國人在端午節懸掛艾草菖蒲,歐洲人在聖約翰節在門口懸掛聖約翰草,以驅逐惡靈,守護人畜免於疾病災禍。帶有神聖意涵的植物,自古便與保護與療癒緊密相連。

歷史上,聖約翰草的使用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。時至今日,西方藥草學家仍延續著古老智慧──將花朵浸泡於橄欖油中,油液會逐漸染成鮮紅色,成為推拿按摩良方,用以紓緩關節不適與肌肉痠痛。從古典時代到現代,這株植物始終展現著跨世紀的療癒力量。

如今,在西方藥妝店也能見到以聖約翰草為名的藥品。歐盟甚至批准做為輕度至中度憂鬱症的常用方。需注意的是,不可同時服用其他抗憂鬱藥物(如百憂解),以免產生藥效加乘。

有趣的是,台灣也能找到與聖約翰草相似的近緣植物──金絲桃。不同於聖約翰草顯赫的藥用傳統,金絲桃多做為庭園景觀栽植。但那金黃燦爛的花形,卻與聖約翰草如出一轍,讓人忍不住聯想之間的血脈關聯。

無論是在北海道,還是在台灣庭園,植物都以各自方式展現著自然的力量。它們提醒我們:植物的價值,不僅在於療癒身心,更在於陪伴日常,帶來驚喜與啟發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9〉秋葵 綠色星空上桌

 

秋葵花。

天氣愈熱,秋葵果莢老化得愈快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每年夏天,我總會在香草園裡種上幾株秋葵(Okra)。它已成家庭菜園基本款,被譽為全球最耐旱蔬果。然而,天氣愈熱,果莢老化得愈快,逼得農人們必須天天頂著烈日巡園採收,偷懶不得。

身邊朋友對秋葵愛惡皆有,主因是滑黏的口感,有人視為「顧胃好物」,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。烹煮祕訣是先帶蒂川燙,加鹽、滴入沙拉油可保綠意。軟化後再剪去蒂頭,既能保持完整,又能入湯、煎炒或涼拌,變化無窮。若與番茄等酸性食材同煮,也能減少黏液,口感清爽。

若果莢過老,將籽曬乾成褐色,可磨製成無咖啡因的「類咖啡」。19世紀美國內戰,咖啡斷供,秋葵籽便曾「神救援」。想像一下,那一杯承載戰火年代的「秋葵咖啡」,別有一番韻味。

營養上,秋葵含豐富維生素,是極佳抗氧化來源;還富含鉀、鎂與維生素B群,能幫助穩定血壓、刺激食欲、減緩疲勞。秋葵黏液含水溶性纖維果膠與半乳聚醣,能保護胃壁、促進腸道蠕動,有助穩定血糖與降低膽固醇。

秋葵熱量低,每百克僅含30多卡路里,低卡高纖的特質,有助於減重飲食。但也須提醒,秋葵性質偏寒,脾胃虛寒者適量食用。

入秋轉涼後,秋葵會逐漸落葉、衰亡,提醒著人們四季更替的節奏。此時,留下來的種子,正好能等待來春再次播下。耐熱、耐旱、少病蟲害,秋葵也因此被視為氣候變遷下的潛力作物。若你心中有田園夢,不妨在來春種上幾株秋葵,看著它在盛夏昂首結莢,絕對能收獲滿滿的成就感。

切開秋葵,五角或六角的切面宛如星星,散落夏日餐桌。那是綠色星空,既提醒著大地的韌性,也閃爍著生活裡的小確幸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8〉蕁麻 既毒又補

蕁麻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皮膚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多年前在溪頭山林裡,曾看見「小心咬人貓」警示牌。乍看以為有凶猛野貓出沒,後才明白,「咬人貓」其實是「蕁麻」(Nettle)別稱。它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就像無數微型針管,將蟻酸釋入皮膚,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這樣的痛徹體驗,也讓「蕁麻疹」成為日常語彙,用來形容突如其來的過敏反應。

近日造訪北海道函館山,步道旁再度與蕁麻不期而遇,熟悉的敬畏再次浮現,提醒我們在自然裡應懷抱謙卑。蕁麻是典型「先驅植物」,能覆蓋裸露地表,避免土壤流失,也是蝴蝶幼蟲食草。它的刺毛不僅保護自身,也阻擋掠食者,默默守護環境。

若在野外不慎觸碰蕁麻,民間流傳緩解方式:如找尋姑婆芋、左手香等含植物鹼草本汁液塗抹,中和酸性。方法雖簡便,但也展現傳統智慧與自然相處的經驗。

有趣的是,人們在郊野總想避開蕁麻,但在歐美,它卻搖身一變成珍貴草本。經過燙煮或烘乾後,刺毛失去作用,嫩葉可入湯、燉菜,或乾燥後泡茶。蕁麻葉含有維生素A、C、K,以及鈣、鐵、鎂等礦物質,營養價值高;同時具有抗發炎、抗過敏、促進循環作用,能緩解關節疼痛、濕疹與過敏症狀。中世紀歐洲,人們將蕁麻茶視為「春日補品」,用以補充營養、提升活力。

回想起來,蕁麻正是自然兩面性的縮影:一方面,以刺毛提醒人類不可輕忽;另一方面,卻將能量與滋養深藏於細緻的葉片中。它既是令人退避三舍的「毒草」,也是能化為良方的「藥草」。

蕁麻就像一種大自然的啟示──有些事物表面刺痛難耐,若能換個角度理解,往往也能轉化為生命的養分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7〉木薯 低調而堅韌

 

木薯嫩葉在台灣餐桌上少見的材料,卻是南洋姐妹們思鄉慰藉。

木薯塊根像山藥般修長,耐貧瘠耐旱,是今日非洲人們主食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我喜歡在市場菜攤間尋寶。尤其在移工聚集的老市區,總能遇見一些南洋常用的食材──香茅、香蕉花,偶爾還能看到成把木薯嫩葉。這些在台灣餐桌上少見的材料,卻是南洋姐妹們思鄉慰藉。

木薯原生於南美,直立如灌木,掌狀葉片,塊根像山藥般修長,耐貧瘠耐旱,是今日非洲人們主食,養活8億人口。在台灣習稱「樹薯」,因富含澱粉,日治時代便引進栽培。其塊根含有毒氰化物,須經脫皮、浸泡、曝曬、蒸煮,才能安全入口。在農業時代,曾是許多家庭經濟支柱。

戰後,玉米澱粉成為全球主流,木薯逐漸退場。養豬靠玉米,澱粉仰賴進口,農民不再種植樹薯。它從農家的主角,退到田邊角落,只偶爾以「鄉愁作物」姿態被想起。台灣人對它的記憶,或許還停留在粉圓、西米露,卻很少追溯背後故事。

然而,如今風靡世界的珍珠奶茶,杯底黑珍珠仍舊仰賴木薯澱粉製作。木薯澱粉顆粒細小,膠黏性與彈性佳,透明度高,冷卻後,依然保持韌性與Q勁,正是珍奶獨特口感的祕訣。

菜販阿姨告訴我,印尼移工把木薯嫩葉煮軟,再與蝦米、椰奶、辣椒醬一同翻炒,做成下飯的咖哩料理。對她們而言,木薯不僅能果腹,更是家鄉的滋味。這樣的視角提醒我:同樣植物,在不同文化裡,卻擁有截然不同生命。

當我在市場望見那一把把翠綠木薯葉,腦海浮現不只是南洋餐桌上的咖哩與糕點,也有台灣曾經遍植木薯的田園景象。從支撐農村生計,到成為移工鄉愁食材,木薯故事是一段「消失與重現」的循環。

或許有一天,當糧食危機來臨,這株低調而堅韌的植物,仍將再一次回到我們的餐桌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6〉黃花蜜菜 被南美蟛蜞菊取代

黃花蜜菜是青草茶不可或缺的基底成分之一。
 

南美蟛蜞菊三裂葉,葉面厚實且帶光澤,繁殖力極強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立秋過後,陽光炙熱依舊,微風嘗試送走盛夏黏膩的濕氣。香草園圃植物像在交棒,有的悄然謝幕,有的仍精神抖擻地占據空間。就在這個時節,我在外雙溪藥草園裡遇見了黃花蜜菜。

在台灣傳統青草茶的配方中,菊科的黃花蜜菜是不可或缺的基底成分之一。它的淡淡清香,不只是民間信賴的降火良方,也獲得官方認證的藥用地位。全草性味甘、微酸、性涼,具有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、涼血平肝、祛瘀消腫功效。葉片小巧、花色金黃,為青草茶添上一抹樸實而溫潤的回甘。

坊間野地,其實已少見黃花蜜菜,或許人為採收,讓族群大為減少。黃花蜜菜又稱「蟛蜞菊」,這個名字頗有來歷,源自它的花形與生長型態。因為葉子形狀像古代河蟹的腳爪,或開花時宛如蟛蜞(古文中的螃蟹)攀附而得名。

然而,如今台灣野外更常見的,卻是外來種──南美蟛蜞菊。綠葉金花,外觀搶眼。它最初被引入港台,正是做為黃花蜜菜的代用品。兩者雖同樣開著鮮亮的金黃花,但南美蟛蜞菊多為三裂葉,葉面厚實且帶光澤,耐熱耐旱,且會分泌化學成分抑制周遭植物的生長,繁殖力極強,被列入全球百大入侵生物。

在三芝沿海地帶,親見南美蟛蜞菊常成片占據閒置空地,甚至連香草園也難逃被它侵入的命運。每當除草機啟動,割斷的枝葉便釋放出一股清香,令人一時分不清是該沉醉於氣味,還是為它無孔不入的霸道而皺眉。

兩種蟛蜞菊,一個是溫柔藥草,一個是野地強勢霸主。親緣近似,命運卻南轅北轍。在同一片陽光下,有的植物療癒人心,有的則步步進逼;而它們的故事,也在靜靜延續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

【流域聲臨S3 Ep.3】你腳下的草,竟是餐桌上的佳餚?跟著達人探索淡水河岸的「綠色可食」寶藏

 走在淡水河邊,你看見的是風景,還是食材?


本集邀請「淡水香草街屋」創辦人蔡以倫老師,從香草植物談起,帶領我們走進野地植物的世界。從香氣四溢的茶飲,到河岸邊的綠色食材,這些植物如何反映水域健康,又如何成為連結人與土地的橋梁?一起聽聽以倫老師的觀察與故事,探索淡水河的「可食未來」。


主持人:CSR@天下頻道總編輯 黃昭勇
來賓:淡水香草街屋 蔡以倫老師
製作團隊:天下實驗室、天下整合傳播部
本集節目由明緯企業與天下實驗室共同響應

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

《灃食・客》雜誌報導

 最新一期《灃食・客》,

透過一系列人物訪談,
走近那些在不同飲食場域默默耕耘的身影。
在極端氣候加劇的此刻,
我們重新思索──吃什麼、怎麼吃、又為何而吃,
一口一口,嚐出世界的樣子。

#本期看點
🍜食物設計跟廚師有什麼不一樣?
🌾在公寓中怎麼種一畝田?
🍀香草植物不只是薰衣草跟百里香!
🍖沒有肉的客家滋味是什麼?
🥗蔬食不無聊,還能久吃不膩經常想念!

蔬食不只是一場味蕾的旅行
更是一場關於文化、永續與未來的提問。

#歡迎閱讀
https://shorturl.at/w8HF2

#詹慧珍 #蕭淑芬 #蔡以倫 #Monsoon #嚴心鏞 #改變世界 
顯示較少

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5〉茶籽 展開新篇章

 

蒔茶因葉形、風味、樹型各異,不適合製茶,多用來榨取蒔茶籽油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淡水山區產業道路旁,荒蕪茶樹仍悄悄結出一粒粒三角圓潤的果實。這些不起眼的小果子,正是孕育「東方橄欖油」的珍寶──茶籽。

多數人喝過烏龍、紅茶,卻少有人注意,茶樹也會「開花結果」。每年入秋,茶花悄然綻放,歷經五季,孕育出油亮的茶籽。透過種子自生自長、甚至雜交生成的茶樹,被稱為「蒔茶」。

蒔茶因葉形、風味、樹型各異,不適合製茶,多用來榨取蒔茶籽油。茶籽油,是古早農村保健良方,如今也被現代營養學肯定,成為餐桌優質養生選擇。

茶籽油金黃清澈,淡淡堅果香,拌飯、炒菜、煎魚,都顯得溫潤不膩。它富含超過八成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Omega-9)、高含量維生素E、茶多酚,是守護心血管、抗氧化、調節血脂與免疫的優良油脂。外用也能滋養皮膚、潤澤頭髮,是料理與保養兩相宜的「東方橄欖油」。

除了榨油,茶渣製成茶籽粉,也充滿生活智慧。用來洗頭,去油止癢;用它洗碗,潔淨又環保;還能泡腳、沐浴、去除蔬果農藥……這些古老方法,沒有華麗包裝,卻深藏與土地共生的智慧。

淡水山區曾布滿茶園。十九世紀,製茶作坊林立。當年,男丁在茶廠烘焙茶菁,女工則上山採摘嫩葉,茶香伴隨日常勞作,也支撐著山區生計。只是,隨工業化腳步,茶葉主力產區南移,淡水茶園多數荒廢。

如今,蒔茶樹雖仍在,卻乏人力可採,山區茶香早已沉入記憶深處。所幸,仍有樹興社區重拾這段文化。請老茶師帶領,採茶籽變成體驗,地方創生重振產業,吸引青年返鄉參與,身體力行延續代間記憶。

茶籽的故事,從山林到餐桌,從老茶匠到創生青年,正悄悄開展新篇章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4〉朱槿 又美又討喜

 

從城市街角、公園校園,到農村圍籬,只要細心留意,幾乎處處可見朱槿的身影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走進台灣鄉間巷弄,常會遇見一株株花朵如火、迎風搖曳的朱槿。它不挑土壤、不畏風雨,朝開暮落,四季綻放,為日常生活添上一抹不褪色的熱情。

朱槿,俗稱「扶桑花」或「大紅花」,台語稱「燈仔花」。它原產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,抗病性強、少有蟲害,十分適應本地氣候。從城市街角、公園校園,到農村圍籬,只要細心留意,幾乎處處可見它的身影。

朱槿品種繁多,花色繽紛。全球已有逾一萬八千個品種,台灣也育成超過六百種變化。但最為人熟悉的,仍是那朵樸實的大紅花,許多家庭將它種植於庭院,用來製作節慶盤花、供奉神案,祈求平安好運。

朱槿不僅外貌討喜,也曾是早期民間青草藥。其花性甘寒、清熱涼血,可緩解咳嗽、喉痛,葉外敷可消腫止血;根部則能清熱解毒,適用於腸胃不適與尿道感染。民間習慣將鮮花搗碎敷用,或曬乾後煎煮泡茶,成為應急藥箱。

北海岸三芝省道安全島上,也見朱槿成列種植。每年冬季例行攔腰修剪,初看令人不忍,但到了夏季,總能綠意扶疏,茂密開花。那是一種植物與土地共生的美感,也是一種默默堅持的生命姿態。

這樣的朱槿,讓我想起日本電影《扶桑花女孩》(Hula Girls)。故事講述一座因煤礦沒落而面臨經濟危機的小鎮,鎮上女孩為了振興家鄉,學習草裙舞,在觀光表演中找回希望與自信。從工人之女蛻變為舞台焦點的過程,也如朱槿一般堅韌、美麗,在困頓中綻放出最亮眼光彩。

朱槿不只是花,更象徵再生的力量。她見證了人與土地之間的牽繫,也提醒我們:地方的活力,往往就藏在這些被我們視為「尋常」的植物與故事中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3〉苧麻 古植物新生命

 苧麻,葉背潔白如霜。

苧麻生長迅速,一不留神便蔓延整畦,成了「管理負擔」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「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」曾以為,這詩句描繪農村最理想風景:涼風吹拂,與友對酌,窗外是搖曳生姿的桑與麻。

直到真正耕耘園圃,才深刻體會:桑與麻,往往不請自來。它們生長迅速,一不留神便蔓延整畦,成了「管理負擔」。尤其是苧麻,葉背潔白如霜,初見討喜,相處後才知,它根系發達、四處蔓生,拔除費勁。

然而,這樣的「麻煩」,正是它強韌生命力的最佳寫照。

苧麻是東亞最古老的纖維作物之一,早在六千年前,人們便懂得從莖部剝取韌皮,洗淨膠質,曬乾保存,搓線織布。連串工序,須趁鮮進行,否則皮難剝、膠難清,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技藝活。至今,台灣部分原住民族仍保有這項傳統技術。

苧麻布透氣吸濕,質地堅韌,過去與亞麻、棉花並列為三大天然織品。即使在現代,將苧麻與羊毛混紡,以減少縮率與皺褶。近年來,更有企業用來開發植物性環保塑料,豐田汽車便曾使用苧麻做為Prius車款內裝材料,為這株古老植物開創新生命。

苧麻嫩葉亦能入菜。台灣草仔粿常在粿皮中混入苧麻嫩葉纖維,使其帶有深綠色澤與淡雅清香;越南傳統糕點bánh gai(刺葉糕),則以苧麻葉煮汁拌入糯米,成品外皮黝黑如墨,口感Q糯,風味樸實天然。

我們習慣將苧麻視為「雜草」,但回過頭看,從織布、糕點到綠色材料,它不正是大地贈予我們的寶藏之一嗎?真正的田園生活,從來不只有優閒與詩意,更多的是汗水勞動,以及重新認識植物的機會。

「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」如今,我懂得留下一小叢苧麻,任其在角落自然生長,待秋日與菊共賞,細細品味植物的氣味與故事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2〉芭樂葉 內服外敷皆宜

 

芭樂葉,也叫番石榴葉,蘊含豐富活性成分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小時候,午後巷弄裡總迴盪著熟悉的叫賣聲──「鹹──芭樂,鹹──甜──脆──,甘──的哦!」小販踩著大腳踏車,後座竹簍裡裝著鹽醃芭樂。那時的芭樂,個頭小,果肉偏硬,籽多過肉,口感鹹脆,是夏日最解饞的小點心。

時光流轉,芭樂早已搖身一變為高檔水果。果肉厚實、籽少多汁、爽脆甘甜,還細分珍珠芭樂、帝王芭樂等品種,常出現在飯店迎賓盤與水果吧。人們關注的是糖度、口感與營養,但在果實之上,一片片綠意扶疏的芭樂葉,卻是我這些年重新認識的珍寶。

芭樂葉,也叫番石榴葉,蘊含豐富活性成分。現代藥理研究指出,芭樂果實與葉都含有多酚與黃酮類化合物,有降血糖、血脂、抗氧化、抗發炎等多重功能,對糖尿病、高血壓與腸胃不適均有助益。

中醫認為,番石榴葉性味苦澀,有燥濕健脾、清熱解毒、收斂止瀉、驅蟲等功效,常用於治療腹瀉、腸胃炎,外敷則可用於跌打損傷與皮膚潰瘍,是內服外敷皆宜的實用草藥。

鄉間常見散植土芭樂。曾遇阿媽剪下芭樂葉,說要曬乾煮茶喝:「囡仔食壞肚子時候,較緊好。」這是古老生活智慧的延續,芭樂葉茶除止瀉助消化,還能抗菌、健胃,是天然家用良方。

我烘乾幾片芭樂葉泡茶,茶湯清亮呈淡棕色,淡雅清香,舌尖微甘,尾韻輕柔,略帶一絲苦韻,整體滋味沉靜舒緩。不過,草藥各有性味與禁忌,孕婦、腎功能不佳者,建議諮詢醫師後再行使用。

曾經,那些被視為背景的綠葉,如今翻轉角色,成為健康與永續生活的守護者。下一次吃芭樂,不妨也留意一下葉片的香氣與形狀──或許,它不只是陪襯,而是一帖溫柔的療癒之方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2〉角菜 田間瑰寶

 

角菜營養價值極高,深受養生族群喜愛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廿多年前,父母曾在市民農園經營一方小菜圃。有次從園裡帶回一種我從未見過的野菜──葉片略厚,裂葉形,氣味濃郁,入口帶苦澀。他們說這是「角菜」,園友常吃,營養豐富。但那時的我,對這股草本濃烈風味難以接受,只能淺嘗即止。

直到十年前,我也走上農業這條路,才真正理解父母當年的眼光。角菜極適合台灣田間栽培:耐熱、少病蟲害、生命力強,不論土壤深淺,只要陽光充足,便能茁壯成長。尤其在高溫夏季,角菜仍能穩定生產,是田裡名符其實的瑰寶,夏季蔬菜的好選擇。

角菜屬菊科植物,自漢代起即有栽培記載。葉片帶有淡淡菊花香,依莖色可分為赤莖與綠莖兩種,田間以赤莖種較常見。嫩葉與嫩莖可細切入湯、佐薑絲快炒,也常見於精力湯或各式野菜料理之中,濃郁中帶一絲清苦,深受養生族群喜愛。

在中國雲貴,角菜又稱「白苞蒿」、「鴨腳艾」,或「珍珠菊」,是當地廚房裡常見香草。搭配紫蘇,煮泥鰍或炒田螺,去腥提香。一鍋野味,因一把野草而鮮香四溢,成為山村人家的日常滋味。

不僅如此,角菜營養價值極高,富含維生素A、C、B1、B2,以及鈣、磷、鐵等礦物質與蛋白質。常食有助於促進骨骼發育、提升新陳代謝,也具有清熱退火、促進食欲、幫助消化等功效。據說還有助於牙痛與預防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。

如今的我,已習慣巡田之際,順手摘幾片角菜嫩葉,拌進早餐、煮成湯食。當年的偏見,在與植物日常相處中,悄悄被理解與欣賞取代。角菜教會我──有些植物,得用時間去認識;就如同與人相處,最初的距離,或許只是誤解了一種氣味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