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莓性寒,故不宜多食,但也成為野外腫毒,外敷救急良方。
文、圖/蔡以倫
春雨過後,香草園溝渠邊,一叢雜草悄然綻放黃花,點綴著紅果。植株細看很像精緻版小草莓,匍匐生長、節節蔓延。它正是令人又愛又疑的「蛇莓」(Mock Strawberry),確切來說,應稱為「台灣蛇莓」。
小時候常被告誡,野外鮮豔果實有毒。然而,研究證實,這株薔薇科植物果實無毒可食。經清洗入口,僅有草莓質感,卻毫無酸甜,寡淡失味。民眾口傳蛇莓有小毒,建議少食,其實與寒涼屬性有關。
蛇莓分布於東亞、印度溫帶地區,自古被視為藥草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蛇莓性味甘、酸、大寒,有清熱解毒,涼血散瘀、疏風止咳、消腫止痛等作用。性寒故不宜多食,但也成為野外腫毒,外敷救急良方。
蛇莓名稱,得自其愛在低濕灘地「就地引細蔓,節節生根」,蔓延姿態猶如游蛇。坊間流傳,蛇莓是蛇食後吐出毒液的果實,並留下泡沫,因此台語稱其為「蛇波」。但其實泡沫是「沫蟬」幼蟲吐出的防護罩,與蛇無關。
台灣常見蛇莓品種被稱為「台灣蛇莓」,相比中國與印度品種,果實更為細小,且全年可開花結果。蛇莓生長環境除了「蛇出沒」風險,也有很多雜菌。長輩告誡蛇莓有毒,其實是多方考量。
相較鮮豔多汁的草莓,蛇莓不以美味取勝,但更以藥用價值與生命力見長。研究確認含黃酮成分,有抗腫瘤作用。低矮匍匐全年常綠的特質,也被農改場推廣為果園綠植地被植物,可抑制雜草。
一週前,隨手剪了一段蛇莓枝條,移植庭園盆栽。不久後竟然結出蛇莓果,大喜過望,讚歎強健生命力。紅果綠葉,相映成趣。如果你對蛇莓的食用、藥用價值都還存疑,它的觀賞價值不容忽視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