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,白千層枝梢綻放出如奶瓶刷般乳白色花穗。
白千層樹皮柔軟而富彈性,層層剝落如海綿。
文、圖/蔡以倫
有時,植物比我們更早參與時代的故事。
台北忠孝東路國家政治中心,車水馬龍、聲浪不息。這裡常有請願與訴求的身影,而在人潮與旗幟之間,靜立著一棵棵白千層(Cajeput)。迎風而立,默默見證著台灣近代變遷。
白千層是來自南洋的旅人,耐旱、耐鹽、抗風,在這座島嶼上扎根成蔭。原生於澳洲,日治初期從南洋引入台灣,成為校園、公園與綠帶常見樹種。台大、師大、植物園,至今仍可見百年老樹挺立,風姿蒼然。
白千層樹皮柔軟而富彈性,層層剝落如海綿,因此得名「千層樹」。早年孩子們會撕下樹皮,在上頭寫字或用來擦拭,成為天然橡皮擦。秋冬枝梢綻放出如奶瓶刷般乳白色花穗,微風拂過,花影搖曳,葉間瀰漫著淡淡尤加利香氣──那是白千層獨有的呼吸節奏。
花與葉可提煉芳香精油,南洋慣稱玉樹油。含有高比例桉葉油醇,氣味清新透亮,具抗菌、消毒、防腐之效。南洋家庭幾乎人手一瓶,被視為驅蚊、止癢、提神萬用油,與台灣人熟悉的「白花油」可謂異曲同工。
換季時,在溫水中滴入數滴白千層精油泡腳,可舒緩疲憊與感冒;稀釋後噴灑環境,可淨化氣味、提振精神;搭配檸檬或迷迭香精油,製作天然噴霧,抗菌清新。也很適合融入手工皂、香氛膏或護手霜中,讓日常護理多一份自然守護。
白千層香氣,不如澳洲茶樹強烈,也不似綠花白千層溫潤,而是介於兩者間的清朗調性──既具潔淨之力,又帶著南國陽光的溫熱氣息。它提醒我們,植物不只是風景,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。當一棵來自南洋的白千層,在台灣街頭生長近百年,它的氣息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氣候與人心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






.jpg)



.jpg)
.jpg)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