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6〉甜舌草 甜蜜陷阱

甜舌草其葉片與莖部富含天然甜味,甜度遠超白糖千倍,卻不宜大量食用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
生活更受青睞。為了豐富茶飲風味,我開始研究天然甜味來源,認識了令人驚豔的「甜舌草」(Aztec sweet herb)。然而,這種藥草雖迷人,卻不宜大量食用。


甜舌草原產於中中,我常用香草入茶,並在課程分享香草調飲妙用。養生風潮興盛,天然無糖茶飲,比市售含糖飲料南美洲,自阿茲特克文明以來,用來治療感冒咳嗽、腹痛牙痛等症狀。其葉片與莖部富含天然甜味,甜度遠超白糖千倍,甚至高於常見甜味植物「甜菊」的三倍。淺嘗幾口,令人驚奇連連。


在中美洲,甜舌草應用歷史久遠,並以香料方式進入商品中。在古巴,甜舌草汁液被浸泡在捲菸紙中,或許這是古巴雪茄特殊風味之謎。南美洲人愛飲略帶苦澀的馬黛茶,當地常佐甜舌草,甘甜增味。


另有一種甜味植物「甜菊」(Stevia),源於南美洲烏拉圭。早於1930年代就科研開發,1970年代甜菊糖製品已廣泛應用。甜舌草卻遲至1985年,才由美國研究者發現,其甜味來自一種Hernandulcin 的萜類物質,存在於葉子和花中。


研究者同時發現,這種植物含有大量樟腦,多食會影響生育力。無怪乎阿茲特克草藥將其視為墮胎藥。目前工業技術仍難將樟腦成分單獨抽離,因此食品界無法將甜舌草製成甜味劑,其來有自。


甜舌草是馬鞭草科多年生植物,台灣平地,四季可植。植株匍匐成長,容易蔓延成片,全年都可見到白色棒槌小花,星狀點放,模樣可愛。網路有售種子,可以嘗試自行繁殖。


你嗜甜嗎?甜味不僅是調和酸苦的關鍵,還能為飲品和料理增添層次,讓健康美味兼得。在琳琅滿目的各式甜味劑中,若要選擇天然成分的甜味入茶,甜菊或許比甜舌草更為適合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5〉神香草 帶點神祕色彩

 

神香草薰衣草般的紫色穗花。

神香草葉片細若柳葉,也被稱為「柳薄荷」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在眾多香草植物中,「神香草」(Hyssop)對我來說最具神祕色彩。


她源於地中海沿岸與亞洲溫帶,具有薄荷般香氣,薰衣草般紫色穗花,與卓越保健功效。應用歷史悠久,早被用於宗教儀節,登錄於藥典、聖書之中。名副其實的「神香草」。


相傳耶穌受難被釘於十字架,信徒用植物枝條頂端包裹棉花沾醋,為耶穌最後進食所用。而這種植物的枝條堅實,形容如牛的膝蓋一般堅韌,因此得名「牛膝草」。聖經中亦有記載:「用牛膝草潔淨我,使我洗滌得比雪更潔白。」


但後代研究者卻指出,神香草並未分布於耶穌受難地。「牛膝草」可能另指某種馬約蘭香草品種。相關說法眾說紛紜,難以定論,但在現代精油領域,Hyssop仍被統一命名為「牛膝草精油」,並以其在保護呼吸系統、祛痰驅風等方面的卓越功效聞名。


神香草葉片細若柳葉,也被稱為「柳薄荷」。氣味辛香,略顯苦味。做為茶飲,量不宜多。日常料理,也可酌加入肉品、沙拉,風味較濃烈。它在製酒與香水領域亦大放異彩,利口酒的製造,就以神香草為主要原料。


Hyssop在中文世界的譯名眾多,除了「神香草」與「牛膝草」,也有人音譯為「海索草」。多樣的譯名,反映其在中文世界的神祕與小眾性。神香草來自寒帶,在台灣很難度夏,想嘗試栽培,可選購種子播種,盆栽在花市較罕見。


多年以前,我在淡水經營的小店曾有位香港客人。他特地尋找「神香草」茶飲,表示對此植物著迷不已。我向他解釋,神香草在台灣少見,茶飲更是罕有。即使如此,他仍特地從台北搭車前來確認。他對神香草的熱情,讓我感受到神祕而難以言喻的吸引力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4〉印尼防蚊樹 名實相符

 

印尼防蚊樹,印尼人很早就會摘葉搓揉塗抹皮膚,趨避蚊蟲、止癢消腫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
當民眾還在糾結「防蚊樹到底防不防蚊?」時,近年花市悄聲又來一款「印尼防蚊樹」(Zodia plant),黃綠葉片有濃郁氣息、辛香但不甚討喜。究竟這位新參賽者是否可防蚊?亦或是另一場「智商稅」遊戲?著實令人好奇。


台灣花市常見「防蚊樹」其實是香味天竺葵,屬牻牛兒苗科。而印尼防蚊樹,則屬芸香科,兩者有明顯差異。後者來自印尼新幾內亞,妥妥的熱帶雨林植物。熱帶地區蚊蟲密度高,印尼人很早就會摘葉搓揉塗抹皮膚,驅避蚊蟲、止癢消腫。


具體實驗證實它的功能。萃取葉片精油,發現含有46%芳樟醇和蒎烯。芳樟醇正是驅蟲劑的重要成分。研究者雙手伸入登革熱病媒蚊箱子,僅單手塗抹葉片汁液,結果顯示可驅蚊6小時,驅避力(防護力)達70%以上,名實相符。


雖然許多香草植物本身就具有驅蟲特性,但高濃度的萃取物可能會刺激皮膚,例如金盞花或花椒。令人驚喜的是,印尼防蚊樹對皮膚刺激性較小,國外已有專利通過,未來有望開發出非化學成分防蚊產品,取代DEET等藥劑,同時提供溫和且持久的防護。


印尼防蚊樹常以盆栽方式銷售。耐熱耐蔭,也可扦插繁殖,屬於好照顧的植物。若地植也可能高達3公尺以上,太陽照射下葉片會由綠轉黃,金黃耀眼,型態與同屬觀賞植物「三爪金龍」頗為近似。栽植為庭園綠籬,增添色彩變化。


我曾在特教學校上園藝課,部分學員有印尼移工相陪。她們提到在家鄉,這種植物常做為應急藥材,有消炎鎮痛的功效,甚至可以緩解牙痛和腹痛。如今,民俗植物因其驅蚊效果走紅國際,讓她們感到驚奇,也引以為傲,堪稱「家鄉之光」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3〉普列薄荷 打造香草地毯

普列薄荷匍匐特質能塑造懸垂的綠色香氣瀑布。

台灣花市較少見普列薄荷,可於網路選購種子,自行發芽繁殖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綠草茵如,令人嚮往。倘若能以香草為毯,沐浴陽光香氛,無疑是極致的療癒體驗。而「普列薄荷」(Pennyroyal Mint)便是一種理想選擇。這種薄荷匍匐生長、葉片密集交織,既能承受踩踏,又散發濃郁的薄荷香氣,打造美如畫的香草地毯。


「Pennyroyal」一詞源自古法語的「Pulyole ryale」,意為百里香;中文名稱「普列」則取自植物屬名「Pulegium」,在拉丁語中意指跳蚤,因其濃烈的香氣具有驅除跳蚤的功效。在台灣,普列薄荷專指這種匍匐品種,以區別其他薄荷品種。


普列薄荷的氣味強烈,古時常用於除蚤,並具有微毒性。因此,雖然曾被食用,但因其特性逐漸與食用薄荷分道揚鑣,並在農業驅蟲及藥用領域廣為人知。


但在香氛景觀塑造上,普列薄荷展現極大優勢。原生地在寒帶歐洲,普列薄荷在潮濕河谷地恣意生長繁殖,傳承薄荷喜好攻城掠地的特性,不請自來,成群叢生。它不僅堅韌耐踩,還能打造出香氣撲鼻的草坪,躺臥其上,令人療癒放鬆。


不過,普列薄荷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中也面臨挑戰。它不耐夏季高溫,且需要充足的水分,養護成本較高。因此,若想享受香草地毯的奢華體驗,建議選擇寒涼季節種植,感受「季節限定」的療癒魅力。


台灣花市較少見普列薄荷,可於網路選購種子,自行發芽繁殖。若無適合庭園花圃可地植,也可使用黏性土壤,種植於半日照的花台、吊盆中,匍匐特質也能塑造懸垂的綠色香氣瀑布,讓人經過時都願意觸摸嗅聞,又能滿血復活。


即便只是短暫的綠意與香氣,也讓人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角落,與大自然連結,重新獲得身心平衡與能量。這正是香草獨特的魅力所在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2〉小地榆 增香好幫手

 

小地榆成對的淺綠色、卵形、齒狀裂葉,從中央蓮座叢生出,外型很似蕨類植物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
小地榆又稱沙拉地榆(Salad Burnet),是原產於歐陸寒帶地區庭園栽植的可食香草,它帶有類似小黃瓜的清新風味,融合薄荷、羅勒、芹菜及香菜的特質,適合生吃,常用於沙拉、飲料、醬汁或切碎後增添菜肴香氣。若想在台灣種植,最佳時機是冬春季節,因為它不耐高溫。


小地榆是薔薇科地榆屬多年生草本,成對的淺綠色、卵形、齒狀裂葉,從中央蓮座叢生出,外型很似蕨類植物。之所以稱為「小」地榆,是因為中國北方也有同屬植物,形態較大,根部常被用做中藥,稱為「地榆」,有收斂止血的功效。


在中醫理論中,地榆性味苦酸且微寒,常用於治療便血、痔瘡、血痢、燒燙傷等。由於小地榆屬性偏苦寒,因此不宜大量生食。


在料理中,小地榆最常以新鮮狀態使用,像薄荷般點綴沙拉或三明治,也適合做為盤飾。它能搭配檸檬水或雞尾酒,調製出黃瓜風味的飲品。此外,切碎的莖葉可做為調味醬、醋的原料,甚至與奶油混合成香草抹醬。在煎蛋或烤馬鈴薯料理完成前,撒入一些切碎葉片,增添風味與色彩。


小地榆透過播種繁殖,可於秋冬季播種,盆栽也可栽培,少染蟲害,冬春季可採收嫩葉應用。小地榆在台灣無法越夏,高溫也讓葉片發苦味。相比之下,溫寒帶地區,如英國庭園,小地榆是多年生、全年可供採收,還會開出美麗的小紅花,成為庭園中的亮點。


據說,英國政治哲學家法蘭西斯.培根(Francis Bacon)也是小地榆的愛好者。他曾建議將小地榆、野百里香和水薄荷一起種植於小徑上,讓人們行走時,能聞到植物被壓碎後散發出的愉悅香氣。這種生活哲學,體現了對日常細節的專注與熱愛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
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1〉南非葉 風靡一時

 

南非葉豐富生命力,隨意扦插,耐寒耐旱又可強剪,展現非洲植物的強韌性,能見度相當高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
見過「南非葉」嗎?多年前風靡一時,因被傳有降血糖、抗癌等保健作用,民眾廣植,一時成為民間花圃「標配」。經過多年,熱潮是否已退?又是否有科學實證佐證療效呢?


我因從事香草推廣教學,常介紹保健植物與功效。長輩同學,很關心身邊植物用途,並指證歷歷,「南非葉可降血糖、降三高,聽說還可治癌,我每天生吃一片,效果很好」,不免引發我的好奇心。


南非葉正名為扁桃斑鳩菊,是菊科多年生灌木,原生於非洲,因葉味苦,英文俗稱「African Leaf」或「Bitter Leaf」。中南部非洲,當蔬菜煮食,或用於保健和驅蟲,應用歷史可上溯千年,與當地生活密切相連。


中文「南非葉」的稱號,應是從南洋傳來,且「南非」一詞聽來更具異國情調。進入亞洲後,爆發豐富生命力,隨意扦插,耐寒耐旱又可強剪,展現非洲植物的強韌性,能見度相當高。


南非葉兼具「苦」、「寒」特質,也因此具備某種藥性。早年國內卻乏實證,醫界往往以其寒涼屬性,建議民眾慎食。但坊間「意見領袖」親身體驗,言之鑿鑿,對同溫層有明顯的引導,蔚成風潮。


我查閱近年國外期刊,透過萃取技術,確認南非葉含多酚、類黃酮、皂苷等成分,動物實驗顯示成分能抑制發炎,證實對糖尿病、腫瘤治療有藥理作用,並已累積上百文獻,令人期待後續發展。


但請記得,藥理成分是在萃取條件下檢測,與每日生吃一片概念完全不同。尤其是身寒體虛年邁者,可能因苦寒而導致不適,甚可能危及生命。


近日經士林科教館,發現南非葉種在低維護花圃,做為耐旱庭園植栽,減少耗水需求,展現了「非洲嬌客」在新環境的適應與轉變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0〉茄苳樹 靜謐鄉村風光

茄苳果實有人採收浸泡醃漬,味道如蔭油破布子,是美味佐飯小菜。
茄苳樹皮根葉都有藥效,種子可食用、泡酒,木材可製桶等生活器具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
說來慚愧,我對「茄苳樹」印象最早竟來自「茄苳蒜頭雞」這道美食。某個年代,發財車穿梭市區巷弄,台語放送「來喔來喔,好食的茄苳蒜頭雞來囉……」招攬顧客。兼具「鹽焗」、「荷葉」雞特色,開脾健胃,是風靡一時的滋補佳肴。


茄苳樹源於熱帶爪哇,隨種子傳播,如今全台平地郊野常見。茄苳成長迅速,樹皮根葉都有藥效,種子可食用、泡酒,木材可製桶等生活器具,照理說,容易被大幅砍伐使用,茄苳卻以一種「恰到好處」的生存哲學,得以繁茂,百年老茄苳樹占全台古木數量的三分之一。


茄苳木材質地雖堅硬,但樹皮上有瘤,曬乾板材彎曲,不適家具用材,僅適合製作簡易搭棚設施,應用受限。生命力強,即便火災後尚能存活。砍伐枝幹,流出血色般樹汁,民間形容具靈性。全台各地有供奉茄苳樹靈小廟,庇佑先民,茄苳甚至成為地名,是台灣特有文化景觀。


茄苳雌雄異株,若要開花結果,必須並植。近日在河堤旁看到結實纍纍,十分醒目。果實吸引蟲鳥,亦有人採收浸泡醃漬,味道如蔭油破布子,是美味佐飯小菜。


現代研究發現,茄苳辛澀、性涼,有袪風除濕、化瘀消積功效。民間將茄苳葉塞入雞肚燉煮,適合腸胃虛寒或發育不良者食用。其根及樹皮搗爛外敷,可減緩風濕疼痛。藥理研究也確認茄苳具有抗潰瘍、驅蟲、抗痢疾等活性。


台東池上景觀道,曾因金城武拍攝廣告,田埂一棵茄苳樹成為熱門打卡點。淡水下圭柔山蔡家村社區,路旁也有一棵茄苳,長者樹下乘涼聊天,構成一幅靜謐的鄉村風光。對我來說,這株家鄉「金城武樹」,無爭於世、雲淡風輕,更令人神往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 

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39〉黃梔子 天然染色劑

 

梔子花形似茉莉,濃郁芬芳。單瓣為藥用品種。

梔子花的果實含天然色素。

重瓣梔子花為觀賞樹種,並不結果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
吃過傳統黃色「粉粿」嗎?琥珀色澤、清熱消火的效果,其實源自於梔子花的果實。梔子花形似茉莉,濃郁芬芳。花葉變異多樣,既有單瓣藥用品種,也有重瓣觀賞樹種,是深具東方特色的保健觀賞植物。


梔子花的原生種,台灣稱為(山)黃梔,單瓣白花,會結果實,其狀如古代酒杯「卮」,因而得名。橢圓形黃橙色漿果富含天然色素,經曬乾、敲碎並煮水後,略帶苦味,呈現濃郁黃色。民間用於粉粿、醃黃蘿蔔、糖果、滷味等食品製作,增添金黃色澤,提升食欲。


中醫認為黃梔子屬性苦寒,以清熱、瀉火、解毒聞名。近代藥理研究,證實在抗發炎、保護血管、神經系統、改善睡眠品質和肝臟保護等方面都有功效。因此香氛療法中,也將其蒸餾萃取成梔子花精油,宣稱可放鬆和情緒平衡,有助睡眠。


花市販售園藝改良的複瓣品種,名為「玉堂春」,可惜並不結果。香草園裡種了多年,約兩米高,花型更大,香氣優雅,花期也長。我愛採花放案頭,欣悅整日。或漂洗後隨其他香草泡茶,舒緩寧神。


黃梔分布於溫、熱帶,全台都適合種植。盆栽土少不宜久曬,露地栽培者可全日照。栽培土質偏酸性為佳,輔以施肥,春夏季花開滿枝頭,香味優雅,讓人稱羨。花期間可將盆栽移入室內,耐放多日,滿室生香。


在食物充滿化學色素與添加劑的時代,每看到鮮豔色彩食材,是否不自覺地聯想到化學成分,甚至因此猶豫?或許我們早已遺忘,生活中本就有天然又安全的色素來源。黃有薑黃與黃梔、紅有紅麴、綠有抹茶、藍有蝶豆花、橙色來自紅蘿蔔、南瓜和洋蔥皮。借鑒前人,回歸自然,安心飲食,不難!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38〉白花蛇舌草 不請自來

 

水線草。與白花蛇舌草形似常被混用。

台灣健保資料庫顯示,白花蛇舌草已被廣泛用於腫瘤治療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從農多年,常感慨園裡拔除的雜草往往比精心栽種的香草還多。若盲目操作割草機,齊頭除草,工作繁複、枯燥無味。隨著近年對雜草物種的興趣,尋常田間事,轉成「尋寶探索」,農作不累,樂趣加倍。


深秋時分,園裡自發長出一叢叢細梗披散、對生針狀葉的小草,本不起眼,但葉腋開出一朵朵小白花後,頓時讓雜草如滿天星空般閃耀,不忍整株拔除。透過手機「智慧鏡頭」,再三比對,發現竟是「白花蛇舌草」,一時有如獲至寶的喜悅。


曾聽聞從事中藥房的叔公談起,「白花蛇舌草」與「半枝蓮」傳聞有治療腫瘤功效,多年前就很熱門,整年售賣數量驚人。叔公曾自種半枝蓮,但令我意外的是,「白花蛇舌草」不請自來,頓時讓我想多多認識這位貴客。


白花蛇舌草為茜草科耳草屬,分布於亞洲溫熱帶,我在淡水、三芝的園內都有發現,可見傳播能力很強。細針狀葉片如蛇的舌頭,因而得名。但早期民間也用來治療蛇毒,可見藥性強大。


白花蛇舌草在中國分布於南方,早期藥典罕見提及。地方型醫書,則載有全草入藥,性苦甘寒,能去癰毒結節,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、止痛抗菌等。近代透過嚴謹化學分析,發現可分離多種抗腫瘤活性的成分,如今已開發近百種中草成藥。


研究顯示,白花蛇舌草能激發白血球吞噬能力,間接達到抗菌與增強免疫作用,亦可處理細菌引起的感染。台灣健保資料庫也顯示,它已被廣泛用於腫瘤治療。但屬性苦寒,體虛者謹慎循醫囑使用。


田野間也有同屬「傘房花耳草」(或稱水線草),形似常被混用。蛇舌草葉片更細,葉腋只開一朵白花,可為分辨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37〉胡椒木 跟胡椒無關

 

胡椒木葉片精巧,光澤亮眼,如珠寶之耀眼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
花市裡有一種「胡椒木」,葉片精巧,光澤亮眼,如珠寶之耀眼。嘗試咀嚼葉片,濃郁辛香,確有胡椒口感。「白胡椒粉」食安問題記憶猶新,令人好奇想問:「胡椒木跟胡椒有無關係?」「胡椒木能食用嗎?」


料理所用黑、白胡椒粉,來自於胡椒科攀藤植物成熟果實。生於熱帶,台灣僅有少量商業種植。「胡椒木」則為芸香科花椒屬植物,屬性上更似可食用的青花椒,名稱確有誤導疑慮。


胡椒木原生於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海島,岩縫生長耐貧脊。在日本稱為「鰭山椒」或「岩山椒」,因果實小,也非當地主流食用品種。傳至中國,因造型價值與養護容易,成為庭院盆栽優良樹種,命名為「胡椒木」,台灣更晚才引進,坊間沿用中國譯名。其實已有倡導正名為「鰭花椒」,但較少人知。


胡椒木雌雄異株,雄花黃色、雌花紅橙,因花果皆小,較無採收價值。烹煮魚肉料理時,摘取一小段枝葉入菜,亦能達到去腥增香作用。在中國,有用來祛痰、開胃、止瀉的保健價值。但胡椒木並非主流藥食兩用植物,建議不宜多食。


民眾居家栽培胡椒木,多以觀賞價值取向。胡椒木喜陽,需放戶外,這與部分花椒屬植物耐蔭屬性不同。光照不足,葉片稀疏。由於葉片小而密集,需水量多。夏季切莫忘了澆水,缺水會導致大範圍落葉、枯葉。但也不能讓土壤積水,也會落葉。澆水管理,掌握乾溼循環,切忌天天澆水。


淡水老街有一百年建築紅樓餐廳,庭院前栽植一排胡椒木。主人從小盆栽購入,漸次塑型為長排綠籬,管理容易,病蟲害少,十多年無更換樹種。胡椒木葉面光亮,寓有發財意象,廣受商家喜愛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36〉紫錐花 提升免疫力

成熟的種子球像刺蝟或海參,可以收集種子,來年春天再行育苗。

紫錐花又稱松果菊,是源自於北美洲的藥用植物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紫錐花(Echinacea)因具有調節免疫功效,近年來在歐美保健品市場廣受歡迎。橙黃色的筒狀花如松果般碩大,紫色花瓣下垂,非常賞心悅目。花期長達一兩個月,是極佳園藝造景植物。若能克服夏季高溫高濕,紫錐花可多年繁衍不息,成為香草花園裡最具人氣的主角。


紫錐花又稱松果菊,是源自於北美洲的藥用植物。三百多年前,印地安人已經使用它來內用外敷,處理蟲蛇咬傷、感冒發炎等症狀。約百年前,歐洲藥理學者發現紫錐花富含許多活性成分,有免疫刺激作用,逐步開發出預防感冒與流感的膳食補充品。


如今,紫錐花與大蒜並列為「提升免疫力」的明星保健品。業者以研究佐證,服用膠囊可減少流感發生,並縮短病程。即使停止服用,其效果仍可持續約10天,激發免疫反應。也因此,懷孕、體虛、免疫紊亂者要謹慎使用。


在國外,紫錐菊有近十種品種,花色各異,其中僅有白色、狹葉品種可為藥用。台灣花市目前可見多為狹葉品種,多年前曾經買回種植,耐熱耐旱,是少見的夏花香草植物,令人驚喜。


紫錐菊是宿根多年生植物,因原生於北美溫帶,在台灣栽培,夏季高溫高濕是硬傷。雖說紫錐花具一定耐熱性,但應以攝氏35度體感溫度為界,過高仍會導致衰亡。其次是避免密植,排水要好,夏雨濕熱,容易導致根腐病。


入秋後,紫錐菊凋落準備冬眠。可採收地表5公分以上植株,剪段烘乾泡茶。成熟的種子球像刺蝟或海參,可以收集種子,來年春天再行育苗。它的地下宿根也有藥用功能,次年會再次萌芽生長。若種植環境適宜,紫錐花是低度維護的懶人植物,持續為庭園增添色彩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