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4〉白千層 從南洋來台扎根

秋冬,白千層枝梢綻放出如奶瓶刷般乳白色花穗。

白千層樹皮柔軟而富彈性,層層剝落如海綿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有時,植物比我們更早參與時代的故事。

台北忠孝東路國家政治中心,車水馬龍、聲浪不息。這裡常有請願與訴求的身影,而在人潮與旗幟之間,靜立著一棵棵白千層(Cajeput)。迎風而立,默默見證著台灣近代變遷。

白千層是來自南洋的旅人,耐旱、耐鹽、抗風,在這座島嶼上扎根成蔭。原生於澳洲,日治初期從南洋引入台灣,成為校園、公園與綠帶常見樹種。台大、師大、植物園,至今仍可見百年老樹挺立,風姿蒼然。

白千層樹皮柔軟而富彈性,層層剝落如海綿,因此得名「千層樹」。早年孩子們會撕下樹皮,在上頭寫字或用來擦拭,成為天然橡皮擦。秋冬枝梢綻放出如奶瓶刷般乳白色花穗,微風拂過,花影搖曳,葉間瀰漫著淡淡尤加利香氣──那是白千層獨有的呼吸節奏。

花與葉可提煉芳香精油,南洋慣稱玉樹油。含有高比例桉葉油醇,氣味清新透亮,具抗菌、消毒、防腐之效。南洋家庭幾乎人手一瓶,被視為驅蚊、止癢、提神萬用油,與台灣人熟悉的「白花油」可謂異曲同工。

換季時,在溫水中滴入數滴白千層精油泡腳,可舒緩疲憊與感冒;稀釋後噴灑環境,可淨化氣味、提振精神;搭配檸檬或迷迭香精油,製作天然噴霧,抗菌清新。也很適合融入手工皂、香氛膏或護手霜中,讓日常護理多一份自然守護。

白千層香氣,不如澳洲茶樹強烈,也不似綠花白千層溫潤,而是介於兩者間的清朗調性──既具潔淨之力,又帶著南國陽光的溫熱氣息。它提醒我們,植物不只是風景,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。當一棵來自南洋的白千層,在台灣街頭生長近百年,它的氣息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氣候與人心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 



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3〉油茶樹 苦茶油受關注

 

油茶樹樹形高大,葉片不供製茶,種子能榨油,產出「苦茶油」。

苦茶籽須經過曝曬、破殼、壓榨,才能化為一滴滴的金黃清澈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十月初的淡水郊山,農園忽然多了幾位包裹嚴實的採茶女。她們頂著烈日,細心採摘一顆顆褐色的「苦茶籽」。這些不起眼的果實,竟是有「東方橄欖油」之稱的苦茶油原料。

油茶樹(Camellia oleifera)與製茶用的茶樹並不相同。兩者種子都能榨油,前者產出「苦茶油」,後者則稱「茶籽油」。油茶樹樹形高大,葉片不供製茶。秋天枝頭結實纍纍,冬日則綻放潔白花朵。它耐旱耐瘠,經年守在山坡地,靜靜等待果實成熟。

苦茶籽須經過曝曬、破殼、壓榨,才能化為一滴滴的金黃清澈。苦茶油成分中超過八成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Omega-9 油酸),並富含維生素A、E與茶多酚等抗氧化物,能降低壞膽固醇、保護心血管並延緩油脂氧化。因發煙點高(約230~252℃),恰可應用於國人料理方式。近年橄欖油價格飆升,更突顯出本土苦茶油價值。

自古來,苦茶油在台灣一直是養生油品。農家常以其煎蛋、拌麵線,或做為坐月子的補養食材。那份清香與回甘,嘗後讓人難以忘懷。

兒時初聞「苦茶油」,光是「苦」字便心生畏懼、退避三舍。其實它並不苦,更多了清爽回甘。它還有「山茶花油」等別稱,日本則稱為「椿油」,這些雅稱似更能提升產品形象。

十多年前曾爆發黑心油品事件,國人開始重視食用油安全。自此,苦茶油再次受到關注。雖然產量有限、榨油不易,因此價格略高,但正因為它真實天然,才更顯得彌足珍貴。

望著山坡間農人揮汗收成,苦茶油凝聚的不只是時間與土地的恩賜,更是一份誠實與堅持。或許,苦茶油不只是純粹的料理用途,更像是一種生活提醒──吃進嘴裡的,必須是安心、信任的滋味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2〉紫花貓薄荷 兼具實用與趣味

 

紫花貓薄荷,紫花綠葉相互映襯,宛如鋪展在草地上的柔軟色彩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在北海道小樽舊鐵道路廊,我曾遇見一片奔放盛開的「紫花貓薄荷」。紫花綠葉相互映襯,宛如鋪展在草地上的柔軟色彩。

這些並非原生種,而是經雜交改良的園藝型貓薄荷,曾獲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「優異品種獎」。植物的魅力,往往就在於既能在大自然繁衍,也能因人類巧思而成為城市風貌。

紫花貓薄荷屬脣形科荊芥屬多年生草本。其花與葉含有荊芥內酯(nepetalactone),對貓咪有難以抗拒吸引力,能讓牠們興奮翻滾、心情舒緩。對人類而言,它是一種溫和草本,葉與花可泡茶,助於消化、紓解焦慮、改善睡眠;若提取精油,是天然防蚊驅蟲利器。

荊芥屬植物種類繁多,約有兩百餘種,原生於寒帶。台灣夏季高溫多雨,並不利於栽培,但可選擇於秋季入園。該屬植物間常有近緣雜交,衍生許多新品種,有些以型態花期見長,有些仍保留傳統藥草特質。不過,傳統品系因種籽繁殖力旺盛,容易逸生成雜草;反之,雜交種無法結籽,卻因此成為優異園藝景觀素材。

在景觀設計上,紫花貓薄荷的「邊際」價值尤為突出。歐美城市偏愛多樣化的植栽組合,透過高低錯落與色彩搭配,在公園、綠化帶中營造四季變換的韻律,就像是一幅會呼吸的畫。然而,在國內都市綠化中,較常見「同種植物、數大是美」的做法,初見壯觀,久看視覺疲勞。引進或改良植物品種,並嘗試多層次、多樣化園藝美學,城市風景也將更加生動有趣。

紫花貓薄荷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:既能安神驅蟲,又能點亮都市角落,還是貓咪天然玩伴。它提醒我們,看似平凡的小草,也能在自然與城市之間,開展出萬紫千紅的可能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1〉鱧腸 搓出一抹黑

 

輕搓鱧腸莖葉,手指立刻染上一層黑色,台語稱它「田烏」,中藥材則名為「墨旱蓮」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在香草園裡,與雜草為伴是日常。炎夏時節,總會遇見名字特殊的小草──鱧腸。台語稱它「田烏」,中藥材則名為「墨旱蓮」。令人好奇的是,明明是翠綠小草,名字卻與「烏黑」有關?

當我輕搓莖葉,手指立刻染上一層黑色,謎底揭曉。鱧腸為菊科鱧腸屬一年生草本,常見於水邊、田埂,深色汁液與棲地特徵是「田烏」的由來。汁液無毒,古人也利用黑色汁液塗抹白髮,做為天然染料。
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鱧」指烏魚,其腸色亦黑,因此得名。鱧腸又稱墨菜、蓮子草或旱蓮草,因其細小果實狀似縮小版的「向日葵」。味甘、酸,性寒,有補肝腎陰、涼血止血之效,古人用以治療血痢及各種出血癥狀。

鱧腸不僅藥效顯著,早年也是餐桌野菜、救荒珍饈。夏季收集嫩株,洗淨燙去除黑色汁液,再沖洗、切段,與肉類、菜蔬或豆腐同炒共煮,風味清爽。也可煮湯、煲粥,增添青草氣息,爽口宜人。

因為再生力強,莖葉柔軟,鱧腸草還常被古早農家當做牲畜飼料。走出華人世界,在印度與東南亞,它同樣是常見民俗藥草,既能護髮養生,也入藥入食,應用廣泛。

回想初從農時,幸得與宗親長輩共耕,獲知許多田野雜草的故事。但自小在都市長大,那些「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」的經驗,始終難以完全體會。直到親身實作多年,才漸從實踐中體悟草木養生的智慧。

原生於熱帶的鱧腸,如今已廣布於世界各地。它不請自來地在香草園裡生長,提醒我:所謂「雜草」,或許只是我們一時忽略了它的價值。田烏草以一抹黑色,把藥典、廚房、田園與生活緊緊串聯,也把草木的韌性,靜靜留在我們身邊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80〉聖約翰草 具神聖意涵

 

聖約翰草在西方草藥領域,它幾乎享有神一般地位。
台灣也能找到與聖約翰草相似的近緣植物──金絲桃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聽過「聖約翰草」(St. John’s Wort,又稱貫葉連翹)嗎?在西方草藥領域,它幾乎享有神一般地位。這種溫帶植物,在台灣並不常見。許多資料記載,它能幫助紓緩情緒,外用則可減輕關節不適。前些日子,我在北海道小樽藝術村花圃裡,意外與它相遇。夏日陽光下一抹亮黃,令我驚喜難忘。

聖約翰草名號源於歐洲仲夏傳統。人們在仲夏節(後來被基督教化為6月24日的聖約翰節)採摘它的花與花蕾,相信此時有最強療效與神力。如同國人在端午節懸掛艾草菖蒲,歐洲人在聖約翰節在門口懸掛聖約翰草,以驅逐惡靈,守護人畜免於疾病災禍。帶有神聖意涵的植物,自古便與保護與療癒緊密相連。

歷史上,聖約翰草的使用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。時至今日,西方藥草學家仍延續著古老智慧──將花朵浸泡於橄欖油中,油液會逐漸染成鮮紅色,成為推拿按摩良方,用以紓緩關節不適與肌肉痠痛。從古典時代到現代,這株植物始終展現著跨世紀的療癒力量。

如今,在西方藥妝店也能見到以聖約翰草為名的藥品。歐盟甚至批准做為輕度至中度憂鬱症的常用方。需注意的是,不可同時服用其他抗憂鬱藥物(如百憂解),以免產生藥效加乘。

有趣的是,台灣也能找到與聖約翰草相似的近緣植物──金絲桃。不同於聖約翰草顯赫的藥用傳統,金絲桃多做為庭園景觀栽植。但那金黃燦爛的花形,卻與聖約翰草如出一轍,讓人忍不住聯想之間的血脈關聯。

無論是在北海道,還是在台灣庭園,植物都以各自方式展現著自然的力量。它們提醒我們:植物的價值,不僅在於療癒身心,更在於陪伴日常,帶來驚喜與啟發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9〉秋葵 綠色星空上桌

 

秋葵花。

天氣愈熱,秋葵果莢老化得愈快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每年夏天,我總會在香草園裡種上幾株秋葵(Okra)。它已成家庭菜園基本款,被譽為全球最耐旱蔬果。然而,天氣愈熱,果莢老化得愈快,逼得農人們必須天天頂著烈日巡園採收,偷懶不得。

身邊朋友對秋葵愛惡皆有,主因是滑黏的口感,有人視為「顧胃好物」,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。烹煮祕訣是先帶蒂川燙,加鹽、滴入沙拉油可保綠意。軟化後再剪去蒂頭,既能保持完整,又能入湯、煎炒或涼拌,變化無窮。若與番茄等酸性食材同煮,也能減少黏液,口感清爽。

若果莢過老,將籽曬乾成褐色,可磨製成無咖啡因的「類咖啡」。19世紀美國內戰,咖啡斷供,秋葵籽便曾「神救援」。想像一下,那一杯承載戰火年代的「秋葵咖啡」,別有一番韻味。

營養上,秋葵含豐富維生素,是極佳抗氧化來源;還富含鉀、鎂與維生素B群,能幫助穩定血壓、刺激食欲、減緩疲勞。秋葵黏液含水溶性纖維果膠與半乳聚醣,能保護胃壁、促進腸道蠕動,有助穩定血糖與降低膽固醇。

秋葵熱量低,每百克僅含30多卡路里,低卡高纖的特質,有助於減重飲食。但也須提醒,秋葵性質偏寒,脾胃虛寒者適量食用。

入秋轉涼後,秋葵會逐漸落葉、衰亡,提醒著人們四季更替的節奏。此時,留下來的種子,正好能等待來春再次播下。耐熱、耐旱、少病蟲害,秋葵也因此被視為氣候變遷下的潛力作物。若你心中有田園夢,不妨在來春種上幾株秋葵,看著它在盛夏昂首結莢,絕對能收獲滿滿的成就感。

切開秋葵,五角或六角的切面宛如星星,散落夏日餐桌。那是綠色星空,既提醒著大地的韌性,也閃爍著生活裡的小確幸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8〉蕁麻 既毒又補

蕁麻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皮膚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多年前在溪頭山林裡,曾看見「小心咬人貓」警示牌。乍看以為有凶猛野貓出沒,後才明白,「咬人貓」其實是「蕁麻」(Nettle)別稱。它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就像無數微型針管,將蟻酸釋入皮膚,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這樣的痛徹體驗,也讓「蕁麻疹」成為日常語彙,用來形容突如其來的過敏反應。

近日造訪北海道函館山,步道旁再度與蕁麻不期而遇,熟悉的敬畏再次浮現,提醒我們在自然裡應懷抱謙卑。蕁麻是典型「先驅植物」,能覆蓋裸露地表,避免土壤流失,也是蝴蝶幼蟲食草。它的刺毛不僅保護自身,也阻擋掠食者,默默守護環境。

若在野外不慎觸碰蕁麻,民間流傳緩解方式:如找尋姑婆芋、左手香等含植物鹼草本汁液塗抹,中和酸性。方法雖簡便,但也展現傳統智慧與自然相處的經驗。

有趣的是,人們在郊野總想避開蕁麻,但在歐美,它卻搖身一變成珍貴草本。經過燙煮或烘乾後,刺毛失去作用,嫩葉可入湯、燉菜,或乾燥後泡茶。蕁麻葉含有維生素A、C、K,以及鈣、鐵、鎂等礦物質,營養價值高;同時具有抗發炎、抗過敏、促進循環作用,能緩解關節疼痛、濕疹與過敏症狀。中世紀歐洲,人們將蕁麻茶視為「春日補品」,用以補充營養、提升活力。

回想起來,蕁麻正是自然兩面性的縮影:一方面,以刺毛提醒人類不可輕忽;另一方面,卻將能量與滋養深藏於細緻的葉片中。它既是令人退避三舍的「毒草」,也是能化為良方的「藥草」。

蕁麻就像一種大自然的啟示──有些事物表面刺痛難耐,若能換個角度理解,往往也能轉化為生命的養分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