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9〉蒲公英 台灣特有種稀少

蒲公英全球溫帶都有分布,葉有鋸齒狀,品種略有差異。

 

花萼有倒鉤是台灣蒲公英的特徵。

小金英葉片平順細長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吹過蒲公英(Dandelion)的花絮嗎?隨風高飛,乘載希望,飄向遠方。一直以為蒲公英繁殖力強,但隨人為採擷與環境開發,族群正在減少。尤其是台灣特有種「台灣蒲公英」,如今更是稀少難見。


蒲公英全球溫帶都有分布,葉有鋸齒狀,品種略有差異。台灣有「西洋蒲公英」與「台灣蒲公英」兩品種。「台灣蒲公英」並無「地域」優勢,僅分布於中部以北海岸灘地、郊野,愈發罕見。有幸在三芝海灘偶遇,驚喜不已。


蒲公英為菊科藥食兩用植物,性苦寒。中醫認為可清熱解毒,利尿降火,常用於囊腫結節諸症狀。青草店販售品種以西洋蒲公英為主,但受限季節、產量,常以「小金英」(兔兒菜、細本蒲公英)取代。雖然功效相近,仍有差異。


根據農改場植物屬性分析,台灣蒲公英與西洋蒲公英有96%相似度,互可平替。但小金英與蒲公英僅有80%近似。後兩者都有棉狀花絮,乾品僅葉形可資識別,蒲公英有鋸齒狀,小金英則平順細長。


歐洲人花圃裡全年有蒲公英,採集嫩葉可做沙拉生食或煮湯。肥厚根部洗淨煮水,會產生咖啡香氣,是無咖啡因飲料之佳選。洋人崇尚排毒飲食,將牛蒡根與蒲公英根搭配成保健茶飲,有保護肝臟,排毒利尿的功效。


台灣蒲公英與西洋蒲公英外觀差異小,未開花前很難辨識。前者花萼下有倒鉤反捲,是兩者主要差異。但其實棲地落差大,中北部海灘沙地、草叢未開發區,偶見台灣蒲公英零星分布。


蒲公英的保健效果早為全球公認,近年醫學研究也指向蒲公英的抗癌能力。珍惜特有種,認識台灣蒲公英的優勢,若能復育成中、北部海岸社區產業,不也是美事一樁?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8〉野薑花 柔中帶剛


 野薑花的「野」,來自對生存環境的強大適應力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學生時代心儀的女孩,曾說她最愛野薑花。柔和甜美,清新脫俗。白花在溪谷山澗如蝶飛舞,淡雅的香氣縈繞鼻間,令人難以忘懷。


野薑花是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生地在喜馬拉雅山東麓,如今在東亞溫熱帶地區都常見。台灣郊野常見的薑科植物另有月桃,兩者植株外型類似,花期才呈現明顯差異。但月桃花小而濃烈,不若野薑花受歡迎。


野薑花的「野」,來自對生存環境的強大適應力。耐旱、耐寒,惟不耐風。若栽培於溪澗谷地,很易蔓延成片。根系紮實,很難除盡,甚為強勢。但若遇強風過境,斷枝破葉,又打回原形。因此也不致成為生態隱患。


野薑花全株可食。花、葉、塊莖都可入菜、調飲。新竹內灣有野薑花粽,取葉包粽,有淡淡薑香。花可煎蛋、炒菜或入湯,馨香開胃。地下塊莖,亦有香味,但無薑辣,亦可做為薑的代用品。花提煉精油,製成香氛保健品,也是潛力社區商機。


日常所食生薑具有「薑辣素」,是味道與藥效的成分來源。野薑花塊莖則以澱粉為主,並無藥效,不能取代生薑。加上野薑花分布潮濕灘地,挖掘難度高於旱地生薑,栽培應用有所限制。


野薑花單花僅開一天,但整株花期長,入夏後可達半年。近年平均氣溫升高,北部甚至在農曆年前仍能賞花。民眾愛採集野薑花,放置室內充滿花香,做為切花出售,也成為農民收入來源。


野薑花很少結種子,多以分株繁殖。薑科若種於盆栽,日久根部會爆盆,若地植也易失控,管理難度稍高,民間庭園因此少見栽培。


「柔中帶剛」是野薑花獨特氣質。野薑花香是記憶的寄託,每次邂逅,都能悄悄拾起那藏於心底的思念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

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47〉蘆薈 外用內服用處多

帶白斑星點的是中華種蘆薈,是台灣常見蘆薈。


不帶星點的是庫拉索蘆薈,是台灣常見蘆薈。


文、圖/蔡以倫


多年前到韓國旅遊,觀光區美妝店林立,有種綠色圓罐「蘆薈凝膠」很吸引目光,廠牌眾多,各擁明星代言,但包裝大同小異。同行友人表示,這是韓國必購商品之一,便宜好用。我也不禁入手。


蘆薈(Aloe)是類似仙人掌的植物,原生於阿拉伯半島,如今全球可見。肥厚葉片邊緣帶刺,葉內有黏稠透明凝膠,爽滑滋潤,兼具景觀與食藥功能。


台灣青草店,門口常倒掛整束蘆薈,形成特殊街頭風景。這種大葉蘆薈,又稱庫拉索蘆薈,葉片肥厚,葉片上無白色斑點。蘆薈性寒,店家取膠質切丁,做成蜂蜜蘆薈汁,有清熱通便之效。民間也取膠質煮排骨湯,疏肝退火。


歷史上,蘆薈常用於治療皮膚症狀,改善禿頭並促進傷口癒合,緩解蚊蟲叮咬、痤瘡、皮疹、皰疹、燒曬傷症狀,減輕疼痛,是先民日常保健品。蘆薈製品則宣稱用於減肥、糖尿病、肝炎和腸道發炎,藥用價值廣泛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蘆薈葉片綠色外皮有蘆薈素,屬有毒物質。不論內服、外用,都應該去皮取肉。即便如此,也不宜大量食用膠質,有商品標示「全葉濃縮」汁,更應稀釋慎用。


種植蘆薈,有日照為宜。因葉片「自帶水壺」,不需刻意多澆水。夏避過曬,冬避寒霜,蘆薈成長慢,偶開花,多年衍生不息。幼苗會從根部竄生,若不分盆移植,很易爆盆,成長不良。這是許多人放棄種植原因。


話說回韓國美妝蘆薈凝露,塗抹皮膚、清涼緊繃,的確好用。嘗試手作卻碰壁。從美妝材料行找來「蘆薈萃取液」與「凝膠」形成劑,混合後凝膠竟稀釋成為水狀。原來蘆薈的酸性會破壞凝膠合成!這下讓我更敬佩韓式美妝背後的科技狠活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