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8〉蕁麻 既毒又補

蕁麻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皮膚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多年前在溪頭山林裡,曾看見「小心咬人貓」警示牌。乍看以為有凶猛野貓出沒,後才明白,「咬人貓」其實是「蕁麻」(Nettle)別稱。它的葉緣有鋸齒,莖葉布滿細小的刺毛,一旦輕觸,就像無數微型針管,將蟻酸釋入皮膚,立即感受刺痛與灼熱感。這樣的痛徹體驗,也讓「蕁麻疹」成為日常語彙,用來形容突如其來的過敏反應。

近日造訪北海道函館山,步道旁再度與蕁麻不期而遇,熟悉的敬畏再次浮現,提醒我們在自然裡應懷抱謙卑。蕁麻是典型「先驅植物」,能覆蓋裸露地表,避免土壤流失,也是蝴蝶幼蟲食草。它的刺毛不僅保護自身,也阻擋掠食者,默默守護環境。

若在野外不慎觸碰蕁麻,民間流傳緩解方式:如找尋姑婆芋、左手香等含植物鹼草本汁液塗抹,中和酸性。方法雖簡便,但也展現傳統智慧與自然相處的經驗。

有趣的是,人們在郊野總想避開蕁麻,但在歐美,它卻搖身一變成珍貴草本。經過燙煮或烘乾後,刺毛失去作用,嫩葉可入湯、燉菜,或乾燥後泡茶。蕁麻葉含有維生素A、C、K,以及鈣、鐵、鎂等礦物質,營養價值高;同時具有抗發炎、抗過敏、促進循環作用,能緩解關節疼痛、濕疹與過敏症狀。中世紀歐洲,人們將蕁麻茶視為「春日補品」,用以補充營養、提升活力。

回想起來,蕁麻正是自然兩面性的縮影:一方面,以刺毛提醒人類不可輕忽;另一方面,卻將能量與滋養深藏於細緻的葉片中。它既是令人退避三舍的「毒草」,也是能化為良方的「藥草」。

蕁麻就像一種大自然的啟示──有些事物表面刺痛難耐,若能換個角度理解,往往也能轉化為生命的養分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