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

〈香草隨食札記177〉木薯 低調而堅韌

 

木薯嫩葉在台灣餐桌上少見的材料,卻是南洋姐妹們思鄉慰藉。

木薯塊根像山藥般修長,耐貧瘠耐旱,是今日非洲人們主食。

文、圖/蔡以倫

我喜歡在市場菜攤間尋寶。尤其在移工聚集的老市區,總能遇見一些南洋常用的食材──香茅、香蕉花,偶爾還能看到成把木薯嫩葉。這些在台灣餐桌上少見的材料,卻是南洋姐妹們思鄉慰藉。

木薯原生於南美,直立如灌木,掌狀葉片,塊根像山藥般修長,耐貧瘠耐旱,是今日非洲人們主食,養活8億人口。在台灣習稱「樹薯」,因富含澱粉,日治時代便引進栽培。其塊根含有毒氰化物,須經脫皮、浸泡、曝曬、蒸煮,才能安全入口。在農業時代,曾是許多家庭經濟支柱。

戰後,玉米澱粉成為全球主流,木薯逐漸退場。養豬靠玉米,澱粉仰賴進口,農民不再種植樹薯。它從農家的主角,退到田邊角落,只偶爾以「鄉愁作物」姿態被想起。台灣人對它的記憶,或許還停留在粉圓、西米露,卻很少追溯背後故事。

然而,如今風靡世界的珍珠奶茶,杯底黑珍珠仍舊仰賴木薯澱粉製作。木薯澱粉顆粒細小,膠黏性與彈性佳,透明度高,冷卻後,依然保持韌性與Q勁,正是珍奶獨特口感的祕訣。

菜販阿姨告訴我,印尼移工把木薯嫩葉煮軟,再與蝦米、椰奶、辣椒醬一同翻炒,做成下飯的咖哩料理。對她們而言,木薯不僅能果腹,更是家鄉的滋味。這樣的視角提醒我:同樣植物,在不同文化裡,卻擁有截然不同生命。

當我在市場望見那一把把翠綠木薯葉,腦海浮現不只是南洋餐桌上的咖哩與糕點,也有台灣曾經遍植木薯的田園景象。從支撐農村生計,到成為移工鄉愁食材,木薯故事是一段「消失與重現」的循環。

或許有一天,當糧食危機來臨,這株低調而堅韌的植物,仍將再一次回到我們的餐桌。(作者為淡水香草街屋主人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